教育质量提升:幼儿园教学改进的立体化实施路径
很高兴与各位幼教同仁探讨”教育质量提升与教学改进”这一核心议题。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需要构建系统思维,从多维度推进教学改进。以下我将结合理论与实践,分享一些可操作性强的改进策略。
一、以儿童发展为核心的课程重构
美国幼教专家Lilian Katz曾指出:”好的幼儿教育不是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内容,而是培养他们成为热情、自信的学习者。”我们应建立:
- 观察先行的课程设计:每天固定20-30分钟纯观察时间,使用”学习故事”记录法,捕捉儿童的兴趣点和最近发展区。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的研究表明,基于真实观察调整的课程,幼儿参与度可提升40%以上。
- 弹性主题网络:借鉴意大利瑞吉欧的方案教学,将固定的月主题改为”核心主题+生成子主题”。如”我们的社区”主题下,可根据幼儿对垃圾分类的兴趣,自然延伸出环保小卫士活动。
- 深度学习引导:上海市特级教师徐则民提出”问题连续体”策略,从封闭式问题逐步过渡到开放式探究。例如在植物生长观察中,问题梯度可以是:”豆子发芽需要什么?”→”为什么这两棵豆苗长得不一样?”→”如果我们想设计一个自动浇水装置,该怎么做?”
二、游戏质量提升的实践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强调:”游戏是幼儿的心理学实验室。”提升游戏质量需注意:
- 材料投放的进阶性:按照”简单组合→复杂建构→象征表征”三阶段调整建构区材料。如积木区可从标准单元积木逐步添加人物模型、标识牌等,促进游戏情节丰富化。
- 角色游戏的指导艺术:深圳实验幼儿园刘凌园长建议采用”入戏-出戏”法。教师可以游戏者身份参与(如扮演顾客),再以”记者”身份退出游戏采访:”刚才我看到医生用听诊器检查得很仔细,你是怎么学会的?”
- 自主游戏中的观察框架:参考英国ECERS-R量表,建立”投入度-社交互动-语言运用-问题解决”四位一体观察维度,每两周进行一次游戏质量评估。
三、家园共育的效能提升
日本幼教专家岸井勇雄提出:”优质的家园共育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然。”可尝试:
- 可视化学习叙事:用”三明治反馈法”与家长沟通:积极肯定(昨天小明主动帮助整理玩具)+发展建议(我们可以一起鼓励他描述搭建过程)+家园协作(您在家可以这样问…)。杭州市西湖区幼教教研员发现这种方法使家长配合度提升60%。
- 家长资源银行:建立家长特长数据库,设计”家长助教日”。如邀请蛋糕师家长开展食育活动,警察家长讲解安全知识,形成教育合力。
- 数字化沟通升级:除常规家园联系册外,可使用Seesaw等平台创建幼儿电子成长档案,定期上传活动视频片段配以专业解读,帮助家长理解游戏背后的学习价值。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路径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指出:”教师专业成长是质量提升的关键支点。”建议构建:
- 临床教研模式:开展”预设计-实拍-微格分析-再设计”的课例研究循环。录制10分钟教学片段,教研组用”2星1愿”法反馈(2个亮点+1个改进建议)。
- 差异化成长计划:按照教龄和能力将教师分为”新锐-成熟-骨干”三层次,设置不同的发展任务。如新教师主攻课堂基础管理,骨干教师侧重课程领导力培养。
- 反思性实践共同体:建立教师专业博客群,每周撰写一则”关键教育事件”反思,园长、教研员给予建设性评论,形成持续对话的文化。
各位老师,教育质量的提升永远是一个进行时,需要我们在坚守儿童立场的同时,保持专业发展的敏锐度。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说:”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让我们以专业智慧和温暖之心,持续优化教育实践,为每个孩子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