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作为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研究者,我发现研学旅行是培养孩子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的”黄金课堂”。结合北师大霍力岩教授的”多元互动理论”和我在日本藤幼儿园的观察实践,给大家分享几个”玩着学”的妙招:
🌟 【破冰行动:创意组队】
不要简单按学号分组!试试这些趣味分组法:
- “自然寻宝组队”:给每组发不同颜色的树叶/石头,让孩子寻找”同类”
- “拼图组队”:把名画《星空》打印成拼图,找到能拼合的伙伴(借鉴芬兰教育模式)
- “气味交友”:准备柑橘/薄荷等香包,闭眼闻香找队友(蒙台梭利感官训练法)
🎯 【任务设计3T原则】
参考哈佛创新教育专家Tony Wagner的”全球化技能培养框架”:
- Team-task(团队任务):设计需要4人合作才能完成的挑战,如用10种自然物搭建”理想树屋”
- Time-pressure(时间压力):设置趣味倒计时,比如”在太阳移到那棵树之前完成任务”
- Tool-limited(工具限制):只提供3样工具,激发创意(我观察过北京芭学园的孩子用一根绳子+树叶做出了惊人作品)
🚀 【创新激励三阶段】
根据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的”游戏学习理论”:
- 脑力激荡阶段:”疯狂5分钟”让孩子说出天马行空的想法(不评判)
- 原型制作阶段:提供低成本材料(纸箱/黏土/自然物)
- 迭代升级阶段:引导组间互评,用”两个星星一个愿望”(先说2个优点,提1个建议)
💡 【真实案例分享】
上周带大班去湿地公园时,我们设计了”拯救小鸟”任务:
- 团队A用树枝+落叶编织”救护床”
- 团队B用儿童相机记录”肇事者线索”
- 团队C编排了情景剧讲解保护方法
(结果出乎意料地完成了跨团队协作!)
📌 关键提醒:
- 教师角色应该是”脚手架”(维果茨基理论),适时介入但不主导
- 用”成长型思维”语言鼓励:”我看到小美刚刚的创意启发了整个组!”
- 必备反思环节:让孩子用”团队能力树”贴纸标记收获(灵感来自上海宋庆龄幼儿园)
记住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虞永平教授说的:”最好的团队教育,是让孩子忘记在学习团队合作。”把这些方法变成好玩的游戏,孩子们自然会在旅行中长出合作的翅膀和创新的眼睛!
需要具体某个年龄段的实施方案,或者某类研学场景(博物馆/农场/科技馆)的定制方案,可以继续交流哦~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