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确实戳中了很多幼教工作者的痛点。作为深耕幼教领域12年的教育者,我想分享一个令人深思的案例:去年我们园里有个叫乐乐的孩子,4岁了还不会自己穿鞋袜,每次集体活动都站在一旁等老师帮忙。后来家访发现,家长不仅包办所有生活事务,连孩子说”我不要”的机会都不给。
这让我想起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提出的”脚手架理论”——我们既不能代替孩子成长,也不能完全放任,而要像搭建脚手架那样提供适时适度的支持。针对这类过度保护家庭的孩子,我总结了几个实操性很强的引导策略:
- “情感温度计”游戏(超实用!)
每天早晨入园时,我会准备一个贴满表情贴纸的展示板,让孩子们选择符合自己心情的贴纸。对于情感表达困难的孩子,可以先引导他们指认:
“这个小熊噘着嘴的表情,是不是像你昨天摔倒时的感觉呀?”
北京三色幼儿园的王园长曾用这个方法,3个月就让80%的”闷葫芦”孩子开始主动表达情绪。 - 渐进式放手四步法(亲测有效)
① 示范:边帮孩子擦眼泪边说:”你看,老师是用纸巾轻轻按干的”
② 陪伴:”这次老师看着你自己试试”
③ 鼓励:”哇!你擦得比小熊绘本里的小朋友还棒”
④ 强化:”要不要教其他小朋友这个方法?”
深圳南山幼儿园的李敏老师用这个方法,成功帮助20多个”瓷娃娃”型孩子建立自理能力。 - 创设”犯错安全区”
我在教室特别设置了”再试一次”角落,摆放容易穿脱的魔术贴鞋子、大纽扣练习板。当孩子遭遇挫折时就说:
“记得我们的秘密基地吗?去那里你可以随便练习多少次都行。”
南京师范大学的虞永平教授特别强调,这种”容错环境”能有效缓解家长的过度保护焦虑。 - 家长工作”三明治沟通法”
① 先肯定:”乐乐妈妈每天准备营养早餐真的很用心”
② 建议:”如果让乐乐自己剥鸡蛋壳,可能会发现更多早餐的乐趣呢”
③ 共情:”您小时候第一次自己吃饭是不是也弄得满身都是?”
上海宋庆龄幼儿园的陈园长说,这种沟通方式让家长接受度提高了60%。
特别提醒:可以引进日本”藤幼儿园”的”故意不方便”设计理念,比如:
- 需要踮脚才能够到的毛巾架
- 必须两人合作才能搬动的小椅子
这些设计能自然创造孩子寻求帮助和表达需求的机会。
最后分享个真实转变:经过3个月引导,文章开头提到的乐乐现在不仅会自己穿鞋,还会对妈妈说:”我自己可以的,你看着就好!”家长看到孩子这样的成长,终于明白有时候爱的最高形式,是适时的放手。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