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启蒙低龄化:如何用科普视频培养幼儿科学思维?
前沿观点:科学启蒙正当时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郭力平教授的研究,3-6岁是儿童”科学思维萌芽”的关键期。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也发现,幼儿在4岁左右就开始形成初步的”科学解释框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2年的《幼儿科学素养发展报告》显示,使用优质科普视频的幼儿园,幼儿科学探索行为显著高于传统教学园所。其中有些典型园所的案例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科普视频选择”三要”原则
要符合认知特点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幼儿园园长肖湘宁建议,针对3-4岁幼儿宜选择时长3-5分钟、主题单一的生活科学视频(如《水到哪里去了》);5-6岁可选择8-10分钟、有简单因果关系的主题(如《种子发芽的秘密》)。
优秀案例:上海市芷江中路幼儿园通过《泡泡是怎么来的》2分钟微视频,引发小班幼儿持续一周的泡泡探索活动。
要有互动元素
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强调:”被动观看不如主动思考”。推荐选择有暂停提问设计的视频,如BBC《小小科学探索家》系列,每段内容后都有”猜猜看”环节。
实践技巧:我们可以在视频关键处暂停,用”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等问题引导预测能力培养。
要贴近生活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洪秀敏指出,幼儿科学教育应”从身边开始”。优秀选择包括:
- 《厨房里的科学》(日本NHK制作)
- 《浴室小实验》(澳大利亚ABC出品)
- 《幼儿园里的为什么》(中国科学技术馆开发)
科学使用的”五步教学法”
-
预热启动(激活前期经验)
- 如看《磁铁的秘密》前,先玩”磁铁找朋友”游戏
-
分段观看(3-5分钟为一段)
- 每段后设置”观察-提问-预测”环节
-
动手验证
- 例:观看《彩虹的形成》后,用喷雾制造小彩虹
-
记录表达
- 用图画、符号记录发现(哈佛大学Project Zero研究显示,视觉表征能强化科学思维)
-
延伸拓展
- 建立”科学发现角”,持续投放相关材料
特别提醒:避免三大误区
-
时长过载
- 南京师范大学张俊副教授警告:连续观看勿超15分钟
-
替代真实体验
- 首都师范大学王攀峰教授强调:”视频是引子,操作是核心”
-
追求正确答案
-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虞永平指出:”幼儿科学重在过程而非结果”
视频资源精品推荐
-
国内优质资源:
- 《阿嘟白泽》系列(适合3-6岁)
- 《科学小分队》(中国科技馆出品)
- 《嗨!科学》动画(外研社出版)
-
国际精选资源:
- 《Sid the Science Kid》(美国PBS出品)
- 《Messy Goes to OKIDO》(英国BBC制作)
- 《The Dr. Binocs Show》(印度Peekaboo制作)
正如著名幼教专家李季湄教授所说:”科学不是教给幼儿的知识,而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优质的科普视频配合恰当的指导策略,确实能在幼儿心中播下科学思维的种子。关键在于我们要做有准备的引导者,而非简单的放映员。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