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量提升的”破圈”实践:让幼教活动从”有意思”到”有意义”的进阶指南》
作为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研究者,我特别认同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的观点:”质量提升不是做加法,而是要做乘法。”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真正撬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找准”靶心”:3-6岁发展敏感期的精准把握
- 小班阶段(3-4岁):
建议采用”情境游戏化教学”,比如南京实验幼儿园开发的”生活体验坊”,将穿脱衣、洗手等生活技能编入角色游戏。 - 中班阶段(4-5岁):
推荐尝试”项目式学习”,像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的”我们的树屋”项目,融合了科学探究、艺术表达等多领域发展。 - 大班阶段(5-6岁):
可采用”问题导向式学习”,参考安吉游戏中的”沙水区问题墙”,引导孩子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新”引擎”:教学实践的三个升级维度
- 从”教师预设”到”儿童生成”: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基于儿童兴趣生成的活动,幼儿参与度提升47%。建议建立”儿童问题银行”,每周收集幼儿的”为什么”。 - 从”单一领域”到”深度学习”:
借鉴意大利瑞吉欧的”方案教学”,比如将”影子”主题延伸出科学探究、艺术创作、语言表达等多元活动。 - 从”园所局限”到”家园共育”:
深圳莲花二村幼儿园的”家长工作坊”模式值得借鉴,每月邀请家长参与课程设计与实施。
三、质量”护航”:实践落地的四大保障
- 观察记录工具:
推荐使用浙江师范大学王春燕教授团队研发的”学习故事”评估体系。 - 教师研修机制:
参考上海幼教教研员徐则民提出的”三轮备课法”:个人初备、小组精备、实践复备。 - 环境支持系统:
建议设立”材料超市”,按低结构、中结构、高结构分类投放活动材料。 - 反思优化流程:
可采用”3W反思法”:What(发生了什么)、Why(为什么)、How(如何改进)。
特别提醒:广州东方红幼儿园园长王致青分享的”质量提升三问”每天要自省:
- 今天的活动让孩子眼睛发亮了吗?
- 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比解决的问题多吗?
- 最后一个离开活动区的孩子是谁?
教育质量的提升就像培育花园,需要根据每株植物的特性提供适宜的阳光雨露。希望这些实践策略能帮助各位老师打造出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成长乐园!
(实践工具箱:文末可添加二维码链接到相关教学案例视频、观察记录表模板等实用资源)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