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STEM教育点亮幼儿创新火花:幼师必备的8个创意策略 🌟
作为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研究者,我曾与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团队合作开展STEM教育实践,发现3-6岁正是创新思维萌芽的黄金期。如何用STEM培养小创客?这些经过验证的方法分享给你:
🔧 策略一:把教室变成”迷你实验室”
(案例参考:南京实验幼儿园徐雯园长的”科学角升级计划”)
• 材料投放心机:
用乐高积木+管道连接器玩”污水净化系统”(大班)
提供磁力片+回形针探索”磁力迷宫”(中班)
冻彩色冰块观察融化轨迹(小班)
• 关键点:材料要具备”低结构+高开放性”特征,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林美莲教授强调的”让孩子能用100种方式玩1种材料”
🎭 策略二:问题情境戏剧化
(借鉴美国HighScope课程中的”计划-工作-回顾”模式)
• 这样提问更有效:
❌”今天我们学浮力原理”
✅”海盗船的宝藏掉进海里了,怎么用这些材料打捞?”(提供泡沫板/吸管/橡皮筋)
• 进阶技巧:学香港耀中幼教学院赵慧敏教授推荐的”3W提问法”:
“What happened?”(观察现象)
“Why think so?”(鼓励猜想)
“What if…”(激发想象)
🌈 策略三:跨学科项目式学习
(参考上海乌南幼儿园龚敏园长的”彩虹工程”案例)
案例:建造”小鸟餐厅”
• S科学:研究不同鸟类的喙形与食物关系
• T技术:用平板拍摄记录鸟类访客
• E工程:用酸奶盒+木棍制作喂食器
• M数学:统计哪种食物最受欢迎
• 彩蛋:融入艺术(装饰餐厅)+社会性发展(小组合作)
🧠 策略四:珍视”错误答案”的智慧
(践行意大利瑞吉欧”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理念)
当孩子说”太阳晚上是去充电了”,可以:
1️⃣ 共情式回应:”这个想法很有趣!”
2️⃣ 引导验证:”我们怎么知道它是不是在充电呢?”
3️⃣ 拓展思考:”宇航员在太空看到的太阳是怎样的?”
记住日本学者稻垣孝章的观点:”非常规答案往往是创新思维的雏形”
📊 策略五:可视化思维工具运用
(改编自哈佛大学”可视化思维”课程)
• 适合幼儿的三大工具:
🖍️ 气泡图:记录实验猜想(如”哪些东西会浮起来”)
🎯 流程图:梳理项目步骤(如”植物生长日记”)
🔄 维恩图:比较特征(如”昆虫vs蜘蛛”)
• 秘诀:用贴纸/印章代替文字,像深圳实验幼儿园刘凌园长提倡的”用图像语言思考”
最后送给老师们的行动清单:
✅ 每周设计1个15分钟STEM微项目
✅ 建立”哇时刻”记录本(记录突发奇想)
✅ 定期邀请家长参与”家庭STEM挑战赛”
✅ 和其他教师组成”STEM教研共同体”
正如美国STEM教育先驱Ann Gadzikowski所说:”幼儿STEM不是教知识,而是培养‘会思考的眼睛’。”当我们给予孩子充分的探索自由时,那些令我们惊叹的创新思维,其实早已藏在他们的游戏里。
延伸阅读推荐:
《小小科学家:幼儿STEM教育实践指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油管频道”SciShow Kids”(适合师幼共看)
如果需要具体年龄段的活动方案或材料清单,欢迎留言告诉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