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破”小学化”,让数学活起来!——资深幼教专家谈体验式教学设计 🌟
最近在和北京市朝阳区某示范园教研时,李园长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数学不该是黑板上的123,而应是孩子指尖跳动的智慧火花。” 这句话完美诠释了去小学化背景下数学教育的精髓。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用体验式教学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
📌 一、为什么要做”体验式数学教学”?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的观点)
1️⃣ 符合幼儿认知特点:3-6岁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皮亚杰理论),需要通过具体实物操作理解抽象概念。
2️⃣ 规避”小学化”三大雷区:
✖️ 避免机械背诵口诀(如”1+1=2″)
✖️ 避免大量纸面练习
✖️ 避免脱离生活情境的教学
🎯 二、四大体验式教学设计策略(附真实案例)
策略1:生活化情境创设——数学就在身边
案例:深圳莲花二村幼儿园的”超市游戏”
- 孩子用仿真货币购买物品(自然习得”数的组合”:5元=2元+2元+1元)
- 教师悄悄投放不同形状的”商品包装”(渗透图形认知)
TIP:
“不要刻意告诉孩子’这是数学’,而要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发应用数学。”
——南京师范大学张俊副教授
策略2)游戏化材料操作——让抽象变具体
推荐教具:
- 魔法玉米粒(计数/分类):红黄蓝三色玉米粒+冰格盘子
- 立体图形百宝箱:收集药盒、纸巾筒等生活物品让孩子搭建
- 户外自然材料:用树枝摆数字、用石子比大小
创新玩法:
👉 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的”影子测量”活动:孩子用积木块测量同伴影子的长度,理解”非标准单位测量”。
策略3)多感官联动——全身学数学
- 动觉:跳格子数数(结合单双脚跳)
- 听觉:根据铃鼓节奏分组(感知”数的分合”)
- 触觉:蒙眼摸积木猜形状/数量
经典活动参考:
台湾幼教专家林佩蓉设计的”人体数字”:两个孩子合作用身体拼出数字造型。
策略4)问题导向探索——像数学家一样思考
提问技巧对比:
❌ 封闭式提问:”3加2等于几?”
✅ 开放式提问:”餐巾纸怎么分给5个小朋友才公平?”
典型案例:
杭州西湖区某园开展的”乌龟爬坡”项目:
孩子们给斜坡垫不同材质(毛巾/木板),记录乌龟爬行时间,自然涉及比较/排序/数据统计等数学核心经验。
💡 三、特别提醒:教师的三个关键角色
- 敏锐的观察者:发现孩子自发的数学行为(如排队时比较身高)
- 机智的支持者:适时提供材料(”需要更多积木来搭高楼吗?”)
- 深度的反思者: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强调:”教师要分析孩子操作中的试误行为,那才是真正的学习发生点。”
📚 延伸资源推荐
- 《幼儿数学核心概念》(美国埃里克森学院)
- 小红书”幼教炭烧冰”账号(大量低成本数学区角创意)
- 抖音”数学可以这样玩”系列短视频
记住:最好的数学教育,是让孩子忘记自己在学数学。下次走进班级时,不妨带上一盒纽扣、一筐鹅卵石,和孩子开启一场奇妙的数学探险吧! 🚀
互动提问:您在班上开展过哪些有趣的数学体验活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实践心得~
(本文观点综合参考:李季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张俊《幼儿园数学领域教育精要》、NAEYC早期数学教育立场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