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耕幼教领域20年的研究者,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的一个经典观点:”幼儿的自主学习像一株幼苗,需要教师用持续的观察与记录来浇灌。”下面结合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的”鹰架理论”和我的实践经验,分享4个创新策略:
- “哇时刻”动态捕捉法(源自新西兰学习故事理念)
- 在班级设置”发现墙”,用便签实时记录幼儿的探索行为
- 案例:北京三义里幼儿园王老师发现小班幼儿反复搭积木倒塌时,用手机拍摄视频并标注:”你在用6种不同方式测试平衡,像个小小工程师!”(成长档案中的视频二维码可扫码观看)
- 多维度可视化记录系统
- 借鉴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的”三色追踪法”:
🔴红色标签:自发性探索行为
🔵蓝色标签:持续性专注行为
🟢绿色标签:创造性解决问题行为 - 工具推荐:可使用”班级优化大师”APP中的成长画像功能自动生成趋势图
- “学习故事银行”共建计划
- 每月与幼儿共同筛选3个”最骄傲的突破时刻”
- 杭州西湖区幼教教研员沈颖洁倡导的”1+1″记录法:
幼儿自述1句话 + 教师专业分析1个发展维度
例:”我今天自己修好了玩具车”(幼儿)
“展现了工具使用能力和问题解决毅力”(教师) - 弹性评价反馈机制
- 采用华东师大周兢教授的”三维评价量表”:
探索频率 → 策略多样性 → 成果创新性 - 每季度制作”成长星球报告”:用行星轨迹图展示进步路径
特别提醒:首都师范大学于开莲教授的研究显示,当档案中幼儿自主行为记录占比超过40%时,能显著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建议采用”3:7″记录比例(教师观察30%+幼儿自主记录70%)。
实践小贴士:
- 在晨间设置5分钟”档案时光”,幼儿用绘画符号记录当日计划
- 使用可擦写亚克力板,随时保存过程中的涂鸦式思考
- 引入”学习徽章”系统:当连续3次观察到同类自主行为时颁发定制徽章
正如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所说:”好的成长档案应该是会呼吸的教育叙事。”建议教师们尝试建立”双通道档案”——实体档案袋呈现精彩瞬间,电子档案通过时间轴展现能力发展脉络。最近在为朝阳区的教师们培训时,我们发现结合AR技术制作的”会说话的照片”特别能激发幼儿的自主回顾兴趣。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