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总结墙+反思圈】幼儿项目式学习收尾的”三阶魔法”✨
作为深耕幼教12年的实践者,我特别认同北师大霍力岩教授提出的”项目式学习是儿童认知发展的脚手架”这一观点。在深圳实验幼儿园的教研中,我们发现用这三个阶段引导总结反思效果显著:
🔍 第一阶段:可视化回忆(3-6岁通用)
• 制作”我们的探险地图”时间轴:用照片+幼儿涂鸦+实物标本组成成长墙(如建构项目中,把设计草图-倒塌记录-成功照片按序粘贴)
• 趣味访谈会:”如果你是项目里的小积木,你会说什么?”(借鉴丽莲·凯兹的儿童视角理论)
• 分组制作”疯狂动物城”式汇报视频:用班级ipad拍摄1分钟小剧场
💡 第二阶段:多模态反思(推荐中大班)
• “思维宝石”分类法:准备红(收获)/蓝(困难)/黄(惊喜)三种颜色卡片
• 开展”反思茶话会”:教师用”三明治话术”引导(先肯定+建议+鼓励)
• 创新使用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的”问题漂流瓶”:把未解决问题写成纸条投递到下个项目
✏️ 第三阶段:成长性记录(托小班简化版)
• 制作”能力小芽”成长册:用便利贴记录每个幼儿的突破(例:”天天今天主动扶起了倒掉的纸塔”)
• 开展”授勋仪式”:颁发自制勋章(”问题解决专家””创意小达人”等具体称号)
• 亲子反思卡:设计带emoji表情的简易问卷让家长参与反馈
🌟 特别技巧:
- 善用”魔法话筒”(装饰过的麦克风),只有拿到话筒的孩子可以发言,培养倾听习惯
- 杭州西湖区幼教教研员沈颖洁提倡的”3秒等待”原则,给足幼儿组织语言时间
- 借鉴瑞吉欧的”儿童会议”形式,用绘画+符号辅助表达
📌 注意事项:
• 避免成人化总结词(”学会了合作”等),要追问”合作时你做了什么?”
• 保护”慢热型”幼儿,可提供绘画日记等异步表达方式
• 记录金句:”纸箱城堡歪歪的时候,我们像小医生一样给它治病”(来自5岁幼儿)
最近指导朝阳区某幼儿园开展”我们的树屋”项目时,孩子们用乐高积木拼出项目流程图,自发发明了”开心脸/困惑脸”评价贴纸,这种具象化的反思方式特别值得推广。记住,好的项目总结应该像孩子们爱玩的”翻翻书”,每翻开一页都能跳出生动的学习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