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饮食孩子的饮食文化分享会: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的专业方案
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都深知”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这一理念。当面对特殊饮食需求的孩子时,如何通过一场富有教育意义的饮食文化分享会,既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又促进班级的融合与理解?以下是我结合多年实践与研究总结的专业方案。
一、前期准备:构建包容性的活动基础
1. 全面调研,建立”饮食档案”
- 使用问卷星或纸质问卷(附图片版)向家长收集信息:宗教饮食(如清真、素食)、过敏原(如坚果、乳制品)、医学饮食(如糖尿病、乳糜泻)等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周念丽教授”全纳教育”理论,建立每个特殊饮食孩子的”饮食身份证”,用儿童易懂的符号标注禁忌
2. 环境创设的三重维度
- 物理环境:设置”安全角”放置专用餐具(颜色区分),参考蒙台梭利教具摆放原则
- 心理环境:提前一周在故事时间加入《不一样的豆豆》《过敏的小熊》等绘本
- 文化环境:制作”世界饮食地图”墙面,用磁贴标记不同饮食文化的代表食物
3. 专业资源整合
- 邀请医院营养科医师(最好是儿童营养专家)录制3-5分钟短视频讲解食物过敏原理
- 准备实物教具:无麸质面粉、植物奶等替代品,让所有孩子能触摸、观察
二、活动设计:多元智能理论下的互动体验
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此类活动中尤为适用,建议设计以下环节:
1. 语言智能:我们的饮食故事(15分钟)
- 主持技巧:”今天老师要讲一个小秘密,我小时候对鸡蛋过敏…”以自身经历开场
- 邀请2-3位特殊饮食孩子家长提前录制”我的美食日记”Vlog(控制在2分钟内)
- 使用KWL表格(Know-Want-Learn)引导讨论:”关于XX小朋友的饮食,我们知道…想知道…”
2. 空间智能:食物积木搭建(20分钟)
- 用大型泡沫积木搭建不同饮食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如清真寺、佛堂)
- 特殊饮食孩子担任”小小建筑师”,讲解该文化中与饮食相关的建筑特色
3. 人际智能:角色扮演餐厅(25分钟)
- 设置”包容餐厅”情景角,孩子们分别扮演顾客、服务员、厨师等
-
融入台湾幼教专家林意红提出的”问题解决情境教学法”,预设情境:
- “这位小客人对花生过敏,厨师应该怎么做?”
- “穆斯林小朋友来用餐,可以推荐哪些食物?”
4. 音乐智能:饮食节奏游戏(10分钟)
- 改编经典儿歌,如将《两只老虎》改为:
“这是小米,这是小米(举起无麸质食物图片)
没有小麦,没有小麦
她也长得高又壮
她也长得高又壮
真健康,真健康!”
三、主持过程中的专业技巧
1. 语言艺术三要素
- 温度:避免使用”不能吃””禁止”等负面词汇,改用”你的专属美食””超级能量食物”
- 深度:适当引入科学概念,如”有些小朋友的身体里有小小的卫士,会把花生当成坏人”
- 趣味:借用日本”食育”专家服部幸应的方法,给特殊饮食起有趣名字,如”太空人饼干”(无过敏原)
2. 突发情况应对预案
- 情绪管理:当普通孩子表现出羡慕(“我也要特殊餐”)时,采用”彩虹比喻”:
“彩虹有七种颜色才美丽,如果都是红色,就看不到彩虹了” - 知识质疑:遇到孩子问”为什么他们不一样”,引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独特之美”宣传片中的观点回应
3. 视觉提示系统
-
使用新加坡PCF幼儿园研发的”笑脸饮食提示卡”:
- 绿色笑脸:所有人都能吃
- 蓝色星星:部分人可以吃
- 配上相应颜色的餐垫和围兜
四、延伸活动:从分享会到日常教育
1. 持续性环境支持
- 设置”每月之星”专栏,轮流介绍一种特殊饮食文化
- 在角色区增加”特种超市”游戏,货架分类为:无麸质区、清真区、素食区等
2. 家园共育创新
- 创办”妈妈厨房”平台,邀请特殊饮食家长录制简单的家庭食谱视频
- 开发”饮食护照”,记录孩子尝试过的各种特殊饮食,集章兑换奖励
3. 教师专业发展
- 推荐阅读:《儿童饮食行为与心理》(中国营养学会)、《包容性幼儿园的100个细节》
- 组织教师进行”饮食障碍体验”工作坊:戴上有色眼镜模拟乳糖不耐受视觉等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曾说:”餐桌是最小的课堂,却承载着最丰富的教育。”通过专业设计的饮食文化分享会,我们不仅解决了特殊饮食孩子的就餐问题,更为所有幼儿提供了理解差异、尊重多元的宝贵经验。记住,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孩子”安全吃”,更要让孩子”自豪吃”——因为他们的独特性正被整个集体温柔以待。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