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中出现意见分歧,就像小朋友搭积木时遇到的”摇晃时刻”,关键不是争论谁对谁错,而是如何共同稳住教育的”地基”。结合我参与北京海淀区家园共育项目的经验,分享几个实操性强的”破冰”策略:
一、建立”共情式沟通”三段法(华东师大周念丽教授提出)
- 信息同步:用”观察笔记+视频片段”替代主观评价
(例:展示幼儿在园区角游戏时连续3天的选择记录表) - 需求翻译:将教育诉求转化为发展目标
家长说”希望多学算术” → 转化为”培养数感与逻辑思维” - 方案共建:提供ABC三套可选方案
(如A方案侧重游戏化数学;B方案融合生活数学;C方案采用项目式学习)
二、借鉴深圳实验幼儿园的”3F反馈法则”
- Fact(事实):客观描述幼儿具体行为
“童童这周在集体活动中有3次主动分享材料” - Feeling(感受):表达双方的情感共鸣
“能感受到您对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视” - Future(未来):聚焦解决方案
“我们可否尝试每周设置1次混龄活动?”
三、创设”教育会诊”机制(参考上海宋庆龄幼儿园做法)
- 邀请第三方专业支持:
• 保健医生参与饮食分歧讨论
• 感统训练师介入运动能力发展争议 - 采用”学科融合”视角:
将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动作技能等维度纳入评估
特别推荐使用”成长拼图”可视化工具(广州幼师附属幼儿园研发):
准备红黄蓝三色便利贴:
• 红色:家长核心诉求
• 黄色:教师专业判断
• 蓝色:幼儿真实表现
共同拼出教育方案的”最大公约数”
记得有次处理大班家长关于”前书写”的分歧,我们通过展示幼儿的”故事连环画”作品集,让家长直观看到其中蕴含的握笔姿势、符号表征等发展价值,最终达成了”游戏化预备书写”的共识。正如南师大虞永平教授所说:”好的家园共育不是1+1=2的叠加,而是0.5+0.5=1的融合。”给彼此留出专业发挥的空间,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教育合力。
建议下次沟通前可以做个小准备:
- 收集该年龄段的典型行为发展量表
- 准备3个具体的行为观察案例
- 列出2-3个可调节的教学策略选项
这样既能展现专业度,又给协商留出弹性空间。就像我们常说的:”教育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有时候分歧本身正是促进教育反思的最好火花。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