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作为一位深耕幼教领域20年的老园丁(笑),确实发现教育资源”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现象特别让人揪心。最近和北师大霍力岩教授交流时,她还特别提到:”资源流动不是简单的物理位移,而是教育能量的有机循环”。来,咱们用几个”活例子”拆解这个专业难题:
🌟 第一招:打造”教育滴滴”共享平台
上海长宁区搞了个特别酷的”幼儿园资源漂流站”,就像教育界的闲鱼APP。我们园那些闲置的蒙氏教具,通过扫码预约就能流转到民办园。去年光是”德国HABA逻辑狗”就共享了300多课时,民办园王园长跟我说:”现在孩子们再也不用对着课件干瞪眼了!”
🎯 第二招:师资”旋转门”计划
借鉴深圳南山区的经验,建议推行”1+N”教师走教制。比如我们园的特级教师每周三固定去城中村幼儿园带艺术工作坊,她们的保育员则来我们这学习食育课程。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长虞永平教授说的好:”流动的不是人,是活的教育样本。”
📱 第三招:数字资源”云超市”
疫情期间我们开发的”会跳舞的数学课”VR课件,现在通过教育局的”幼教云”平台,农村园也能用了。特别感动的是有次视频连线,看到山区孩子戴着纸板VR眼镜学数数的样子——这就是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说的”技术正在填平教育的鸿沟”。
💡 第四招:建立”资源银行”评估体系
参考成都青羊区的做法,建议用”教育资源信用分”来激励流动。比如捐赠100件玩教具可以兑换专家入园指导时长,这个创意还是受腾讯智慧教育总经理潘鸿雁的启发呢!
最近在帮某地设计”蒲公英计划”时,我们特意加入了”资源流动能量指数”,用区块链记录每件教具的流转轨迹。就像南京师大虞永平教授说的:”要让每支彩笔都找到需要它的笑脸。”
特别建议关注下杭州的”名师飞课”模式,他们用5G+全息投影,让特级教师的优质课能同时出现在20个幼儿园。上次观摩时,看到乡镇园的孩子们跟着屏幕里的老师跳非洲舞,那种跨越时空的教育公平特别动人。
记住哦,资源流动不是”施舍”,而是构建教育生态圈。就像广州幼师林举卿校长说的:”当你把园所变成资源枢纽站,收获的永远是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