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故事评价法】记录幼儿学习过程的魔法手册✨
作为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研究者,我发现新西兰学者Margaret Carr提出的”学习故事评价法”简直是观察幼儿的”第三只眼”!今天就用我们园里”积木建筑师小明”的真实案例,手把手教您掌握这套记录魔法👇
📝 三阶记录法(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经典模型)
1️⃣ 注意阶段(Noticing)
→ 像拍Vlog一样记录关键瞬间:
“10:15 小明用弧形积木搭建桥墩时,尝试了3次对称摆放失败后,突然把两片积木旋转180度对接成功”
2️⃣ 识别阶段(Recognising)
→ 用”5大发展线索”分析(参照《新西兰Te Whāriki课程框架》):
• 归属感(主动邀请小红加入)
• 贡献度(贡献了”拱形结构”新方案)
• 探究欲(反复测试不同形状积木的承重)
• 沟通力(解释:”三角形最结实!”)
• 坚韧性(倒塌5次仍坚持重建)
3️⃣ 回应阶段(Responding)
→ 给出”3E”后续支持(哈佛教育学院Project Zero建议):
Environment:增设建筑图鉴和更多异形积木
Experience:组织”桥梁工程师”角色扮演
Evaluation:用便利贴记录”小明的新发现”在成长墙上
🎯 实操技巧(来自深圳市莲花二村幼儿园的教研成果)
• 手机速记法:用讯飞语记实时语音转文字
• 视觉化工具:贴”✨哇时刻!”贴纸标记重点事件
• 儿童参与:让幼儿用绘画补充学习故事(见图2案例)
• 数字建档:使用”优师教研”APP建立电子成长档案
💡 特别提醒(华东师大周兢教授观点)
避免”行为流水账”,要捕捉”发展性瞬间”。比如:
× “小明玩了30分钟积木”
√ “小明通过观察同伴作品,自主调整了桥面倾斜角度(最近发展区突破)”
🌟 进阶工具包
- 《学习故事与早期教育》Margaret Carr原著
- 新西兰教育部《Kei Tua o te Pae》评价指南
- 南京师大张俊教授的”三维度观察量表”
记得上次在杭州名园长论坛上,特级教师沈颖洁说过:”好的学习故事应该像侦探小说,能看见幼儿思维的’犯罪现场’!”不妨试着用这个视角,明天就去捕捉班级里的”哇时刻”吧~
需要具体某年龄段(小/中/大班)的观察重点清单吗?我可以继续展开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