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指南】没有高大上装备?看资深幼教人如何玩转探究式教学!🌟
作为深耕一线15年的幼教人(曾任某省示范园教研组长),我特别理解老师们的困扰——上周在杭州培训时,就有教师吐槽:”连基础科学角材料都凑不齐,怎么开展探究?” 其实北师大霍力岩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探究式教学成败的关键不在物资,而在于教师的”资源转化力”!
🔥 四个零成本妙招(附真实案例) 🔥
1️⃣ 【自然探秘者计划】
👉 杭州西湖区某民办园的王园长曾分享:她们把园所围墙边的杂草区改造成”魔法观察站”。孩子们用奶茶杯做放大镜(底部挖孔贴膜),外卖袋改造成标本收集册。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周兢教授特别点赞这种”生活即课程”的做法!
2️⃣ 【家庭资源百宝箱】
💡 我在深圳南山区调研时发现,某园通过”材料漂流计划”让家长带来纽扣、布料等废旧物品。心理学博士李跃儿提醒:要建立”材料叙事卡”,比如记录”小美妈妈的蓝纽扣”,这样普通物件就有了情感温度。
3️⃣ 【微探究工作坊】
✨ 参考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的做法:把集体探究拆解成5-8分钟的”走廊探究时刻”。比如晨检时在过道布置”声音隧道”(不同材质罐头瓶),这种碎片化探究反而更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专注力持续时间”的特点。
4️⃣ 【云协作共同体】
🌐 去年与日本藤幼儿园交流时学到:他们用手机拍摄孩子探究过程,通过云端与其他园所共享。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特别强调:”现代教师要有把智能手机变成STEAM教具的能力!”
💎 给年轻教师的特别提示 💎
• 警惕”器材完美主义”!南京师大虞永平教授说:”孩子探究的是关系而非物体”
• 善用”三随记录法”:随时拍、随手记、随机问(我团队研发的模板可私信获取)
• 每周保留1次”空白探究日”:没有预设主题,跟着孩子兴趣走
记住美国High Scope课程创始人戴维·韦卡特的名言:”最好的探究材料,永远在孩子闪亮的眼睛里。” 你现在面临的挑战,很可能成为十年后最动人的教育故事!✊
(需要具体某类探究活动的物资替代方案?评论区告诉我你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