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教育】让3-6岁萌娃变身”小小科学家”的7个魔法策略!🔍
—— 华东师大柳倩教授团队最新实践研究成果分享
📌 一、打造”会说话”的探索环境(环境创设)
👉 推荐《幼儿园STEM环境创设指南》中的”三区一角法”:
• 发现区:摆放会转的风车/不同材质的斜坡(物理现象)
• 收集区:分类托盘(树叶/贝壳/纽扣等)
• 实验区:安全放大镜+滴管套装(建议选用澳洲Edx教育品牌)
• 问题角:每周更新”神奇问号墙”(如:为什么蜗牛会留下亮亮的线?)
💡 北京三义里幼儿园李园长案例:
用PVC管搭建的”小球轨道系统”,孩子们自发探索出17种不同轨道组合方式!
🎯 二、提问的黄金法则(引导策略)
记住加拿大幼教专家Eleanor的”3T原则”:
• Think:递进式提问(”你发现积木怎样搭得更高?→为什么三角形这边容易倒?”)
• Try:每提问必配操作材料(如探究浮力时提供铝箔/橡皮泥/木块)
• Talk:使用”科学家句式”(”我猜…因为…我想试试…”)
🔧 三、失败的艺术(过程指导)
借鉴日本”失败博物馆”理念:
• 故意设置”问题情境”(给漏水的小喷壶)
• 示范”哇!太棒了!我们又发现一种行不通的方法!”
• 建立”我们的Oops记录本”(图文记录失误瞬间)
📊 四、个性化探索支持(差异化指导)
参考哈佛Project Zero研究成果:
• 给观察型幼儿:提供”发现记录卡”(☑️形状 ☑️声音 ☑️味道)
• 给动手型幼儿:设计”拆装安全角”(旧钟表/键盘等)
• 给社交型幼儿:设置”工程师团队”角色扮演
🎲 五、生活化游戏设计(课程案例)
深圳南山区某园经典活动:
“快递员大挑战”项目(融合3大STEM要素)
- 科学:测试不同包装材料的承重
- 技术:设计防震包装
- 工程:搭建传送轨道
获全国幼儿STEM案例特等奖
📈 六、评估新视角(观察要点)
上海教研室徐老师建议关注:
✓ 持续性(单次探索>15分钟)
✓ 语言发展(使用”因为/所以”等因果词)
✓ 方案迭代(至少出现1次改进尝试)
💌 给教师的特别提醒:
警惕STEM教育中的”3个过度”:
- 过度结构化(流程限制>3个)
- 过度代劳(教师动手>幼儿操作)
- 过度求结果(忽略”无目的探索”价值)
记得收藏这份实践指南哦!下期将详解《如何用绘本开展STEM活动》,点击关注不迷路~ ✨
幼儿园STEM #探究式学习 #幼师成长 #21世纪核心素养
(配图建议:幼儿专注实验的侧脸特写/色彩缤纷的探索角全景/教师蹲姿引导的互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