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作为一名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研究者,我特别想和大家分享几个让传统文化课堂”活”起来的妙招。还记得上周在杭州某省级示范园观摩时,一位年轻教师用”皮影戏”讲《三只小猪》,孩子们眼睛发亮的样子,让我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对幼儿的独特吸引力。
🌟 第一招:五感沉浸式体验法(张华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
建议将教室布置成”微型博物馆”:悬挂24节气吊饰、摆放青花瓷纹样拼图、设置”活字印刷”体验角。北京师范大学霍力岩教授研究发现,多感官刺激能让文化记忆留存率提升60%。比如中秋节时,我们不仅讲传说,更要让孩子:
- 闻:桂花香囊
- 尝:迷你月饼
- 触:兔儿爷彩绘
- 听:编钟演奏《月光曲》
- 看:自制走马灯
🎨 第二招:传统元素创意变形(参考上海名师吴佳瑛的课程设计)
把青花瓷纹样变成建构区积木图案
用京剧脸谱玩”情绪猜猜乐”游戏
将《诗经》改编成手指谣
我在成都观摩过一个超棒的案例:教师把《清明上河图》做成3D立体书,孩子们通过推拉机关”走进”汴京集市,这样的文化体验怎能不让人着迷?
💡 第三招:节日链式课程设计(借鉴南京实验幼儿园的”传统节日+”模式)
不以单次活动为目标,而是设计成探究链条:
春节前1个月启动”年味探索”项目:
- 调查爷爷奶奶的过年记忆
- 对比各地年俗(视频连线广东舞狮艺人)
- 设计班级”现代版灶王爷”
- 举办非遗市集(邀请家长中的书法爱好者写春联)
深圳某幼儿园通过这样的课程,让95%的幼儿能说出至少3个春节习俗。
🔄 重要提示:文化选择的三维标准(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理论)
- 适龄性:优先选择有具象载体的文化(如风筝>周易)
- 互动性:要能引发幼儿主动探究(拓印比观赏更佳)
- 现代性:建立古今连接(对比古代投壶和现代保龄球)
最后分享一个让我感动的小故事:北京丰台某园的孩子在体验扎染后,自发用积木搭建”染料坊”,还模仿非遗传承人的口吻说:”这门手艺传了1200年呢!”这种文化自信的萌芽,正是我们教育的价值所在。
老师们不妨从”一个节气、一首童谣、一件手作”开始,让文化传承成为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正如幼教泰斗陈鹤琴先生所说:”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文化是游戏的灵魂。”期待看到更多有温度的文化课堂!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