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3-6岁萌娃变”游乐场设计师”的STEM魔法】🌟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用幼儿的”语言”玩转STEM?北师大霍力岩教授说过:”幼儿STEM不是缩小版课程,而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下面分享我在北京某示范园实践过的”五感设计法”:
🎨 阶段一:唤醒”设计师之眼”(观察与提问)
- 带孩子们参观游乐场时,我会学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的做法:”用手机拍下孩子最久注视的设施,那就是他们的兴趣点。”
- 引导语可以这样设计:”这个小滑梯像什么?如果它会说话会说什么?”(开放式问题比”这是什么颜色”更有设计思维)
✋ 阶段二:启动”身体实验室”(探索材料)
- 准备3类材料包:
① 现实派:PVC管/纸箱/防撞条
② 幻想派:荧光棒/亮片纱巾
③ 中介物:乐高得宝大颗粒/磁力片 - 像日本东京玩具博物馆馆长多田千寻建议的:”先让孩子自由组合20分钟,教师用便利贴记录他们的’啊哈时刻'”
📐 阶段三:”疯狂方案”可视化(表征创新)
- 推荐3种幼儿友好型设计工具:
1)”撕贴画”:提供设施图片局部,让孩子剪贴重组
2)”积木速建”:用大积木快速搭建立体模型
3)”身体测绘”:让孩子躺在大画纸上描出身体轨迹当滑道
🎪 阶段四:迭代式游戏测试(工程思维)
- 我借鉴了芬兰赫尔辛基幼儿园的”三步测试法”:
① 让设计者自己先玩(发现基础问题)
② 邀请2个朋友玩(观察社交互动)
③ 加入小障碍物如毛绒玩具(激发调试思维)
💡 专家锦囊: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占兰研究员特别强调:”要给幼儿’犯科学错误’的机会,比如倾斜度不够的滑梯正是理解重力的契机”
-
建议参考《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GSS)中K-2阶段”工程设计”的3个关键指标:
- 定义简单问题
- 产生解决方案
- 优化设计
✨ 真实案例:
去年在深圳某园,孩子们用瑜伽垫+塑料篮设计的”彩虹音速隧道”,意外发现了回声现象,后来衍生出为期2周的”声音探险”项目。正如美国STEM教育先驱Ann Kaiser所说:”最好的科学课堂往往始于孩子们天马行空的’不合理’设想。”
📌 今日互动任务:
试试让孩子用3种不同材质的布料(绒布/防水布/网纱)设计滑道表面,猜猜他们会怎么解释摩擦力的奥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发现!
记得收藏这份”幼儿STEM设计思维发展地图”↓
感知探索→原型制作→戏剧测试→故事复盘
幼教STEM新思路 #低龄工程启蒙 #生成式课程 #儿童一百种语言
(提示: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记录幼儿的”童言童语”,这些往往是评价STEM思维发展的珍贵证据!)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