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时代意义!作为深耕学前教育15年的研究者,我发现”双减”政策实际上为幼教行业打开了一扇”教育沟通升级”的机遇之窗。结合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的最新研究,我想用”三转四新”策略来具体分析:
【三大转向】
- 沟通重心从”知识传输”转向”成长追踪”
- 典型案例:上海宋庆龄幼儿园开发的”幼儿成长云档案”小程序,用短视频+图文记录取代传统成绩单
- 专家建议: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强调”要让家长看见游戏中的学习价值”
- 沟通方式从”单向告知”转向”共建参与”
- 创新做法:深圳莲花北幼儿园的”家长体验日”让家长化身”游戏伙伴”
- 数据支撑:2023年学前教育调研显示,83%的90后家长更认可体验式沟通
- 沟通内容从”统一模板”转向”个性定制”
- 前沿实践:杭州西湖区幼教集团的”3分钟微沟通”制度,针对每个孩子的兴趣点进行差异化交流
【四大新突破】
- 游戏化沟通工具(新载体)
- 推荐尝试: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标设计成亲子挑战任务卡
- 专家金句:李季湄教授说”最好的沟通是让家长在玩中理解教育”
- 过程性评价体系(新标准)
- 实用工具:参考安吉幼教研发的”五维观察记录表”(情绪、社交、探索等)
- 数字化共享平台(新渠道)
- 创新案例:南京实验幼儿园的”晨圈时刻”直播,用晨间活动展示发展目标达成度
- 家园共育工作坊(新模式)
- 实操建议:每月开展”家长成长沙龙”,用角色扮演化解教养焦虑
最近在指导广州某省一级园时,我们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践:把家长会改造成”游戏化观察实验室”,让家长通过参与积木建构、绘本共读等活动,切身理解”玩中学”的真谛。结果满意度飙升到96%,有位爸爸感叹:”原来我儿子搭积木时的专注力,比背古诗更重要!”
记住这个沟通公式:具体案例(70%)+专业解读(20%)+行动建议(10%)=有效沟通。正如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侯莉敏所说:”双减时代,幼儿教师要做专业信息的’翻译官’,把发展心理学转化为家长看得懂的生活场景。”
大家不妨试试这些方法?你们园所有没有创新的沟通案例?欢迎分享交流!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