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课堂焕发光彩,我这里有一套”四韵教学法”分享给大家,结合了北师大霍力岩教授的”文化回应式教学”理念和南京鼓楼幼儿园崔利玲园长的实践经验:
🌟【视觉之韵——创设沉浸式文化场】
- “节气环创三板斧”(参考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郑惠萍园长的做法):
• 每月设置”民俗文化角”,比如三月风筝角摆放潍坊非遗传承人制作的微型风筝
• 墙面布置采用留白手法,如用宣纸裱制的”幼儿水墨长卷”定期更新
• 投放可操作的民俗材料箱:皮影戏台套装、活字印刷模具等
🎵【音律之韵——打造传统文化节奏】
- 晨圈活动创新(借鉴成都十六幼余琳园长的”川剧游戏化”经验):
• 将《声律启蒙》改编成拍手歌
• 用空灵鼓演奏《茉莉花》作为过渡环节信号
• 创编”节气童谣操”,如谷雨时节配合”春雨惊春清谷天”做肢体律动
🤲【体验之韵——设计多感官课程】
- “五感体验”主题活动设计法:
• 味觉:清明制作青团时讲解寒食节典故
• 触觉:用丝绸、粗布等不同材质感受”桑麻”文化
• 嗅觉:端午制作香囊辨识艾草、薄荷等药材
• 视觉:中秋月光影戏讲述嫦娥奔月
• 听觉:用编钟APP感受宫商角徵羽
📚【传承之韵——构建家园文化共同体】
- 家长资源妙用三策略:
• 开设”祖辈手艺课堂”邀请会剪纸、书法的爷爷奶奶入园
• 组织”家庭非遗寻宝”活动,收集老物件办微型博物馆
• 设计”传统文化任务卡”,如让孩子回家学唱一首方言童谣
💡特别提示(来自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建议):
• 避免”文化符号堆砌”,要关注儿童的真实体验
• 可采用”对比体验法”,如让幼儿同时触摸机制宣纸和手工宣纸
• 重视”文化中的儿童视角”,比如用儿童摄影记录庙会所见
最近在指导北京西城区某园时,我们开发的”二十四节气盲盒”课程特别受欢迎——每个节气打开神秘盒子,里面有对应的自然物、古诗卡和小实验材料。比如惊蛰放个会”复苏”的旅行青蛙玩具,配合《闻雷》古诗卡片和小鼓让孩子模拟春雷。
记住关键点:传统文化不是放在玻璃柜里的展品,而是要成为孩子们可以”把玩”的生活游戏。正如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所说:”文化的种子,要在游戏的土壤里才能生根发芽。”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