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特殊教育与普通幼儿园资源融合的实践路径
这是一个极具时代意义的教育命题!我是学前教育专家李敏(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博士,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融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近年来我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指导了20余所幼儿园的融合教育实践,结合国际经验和本土实践,我认为破解这一难题需要系统思维和多维创新。
一、打破资源壁垒的”三维融合”策略
1. 人力资源共享机制(最关键的融合点)
- “双师课堂”模式:深圳梅林一村幼儿园采用”普教老师+特教老师”协同教学,每周2次共同备课(参考北师大邓猛教授的协同教学模型)
- 巡回指导制度:参考上海长宁区做法,建立区域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特教教师每周到3-5所普通园开展指导
- 教师交换计划:如杭州西湖区实施的特教学校与普通幼儿园教师每学期互换岗位1个月
2. 物理空间的重构艺术
清华大学周念丽教授提出的”无痕融合环境”值得借鉴:
- 视觉提示系统:在常规区角增设特殊幼儿专用标识(如地面引导线、可视化流程图)
- 弹性活动区域:设置可快速转换的多功能空间(普通活动→个别训练场景10秒切换)
- 感官调节角落:模仿日本”藤幼儿园”的光影小屋、触觉墙设计
3. 课程资源的智能匹配
我们团队研发的”融课程”云平台(获2022年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实现了:
- IEP(个别化教育计划)与普通课程的智能耦合
- 3000+个经过本土化改造的融合活动方案(如将蒙台梭利教具改编为特殊幼儿适用版)
- AR技术支持的多感官学习资源库
二、破解实践难题的创新方案
1. 差异化教学”三阶法”(适合班级教师直接应用)
- 准备阶:使用”彩虹评估表”快速定位幼儿发展水平
- 实施阶:采用”活动切片技术”(北京联合大学许家成教授提出)分解教学目标
- 调整阶:借鉴德国”响应式课程调整”策略,实时修改活动方案
2. 同伴支持的”小天使计划”
广州番禺区机关幼儿园的成熟经验:
- 5-6岁普通幼儿经培训成为”融合小天使”
- 设计专属的”互助徽章”和互动绘本
- 每天15分钟结构化同伴互动时间
3. 家长工作的”3×3″模式
我在指导成都第五幼儿园时建构的方案:
| 阶段 | 普通幼儿家长 | 特殊幼儿家长 |
|------------|------------------------|------------------------|
| 初期 | 消除顾虑工作坊 | 需求评估会议 |
| 中期 | 融合教育开放日 | 个别化支持小组 |
| 后期 | 亲子融合活动 | 家庭资源共享平台 |
三、新时代融合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 AI评估系统:如上海静安区使用的”聪聪AI早筛平台”,10分钟完成发展评估
- 虚拟实训系统:北师大开发的”融合教育情景模拟系统”可培训教师应对各类特殊需求
- 物联网应用:智能手环实时监测特殊幼儿情绪变化,自动调节教室光影音效
北京师范大学朴永馨教授指出:”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共存,而是要通过专业支持实现化学变化。”我建议幼儿园从建立”融合教育资源教室”起步,采用”小步快走”策略,每月重点突破1-2个融合难点。
您所在园所目前面临的特殊教育资源融合具体挑战是什么?我可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期待与各位幼教同仁共同推进这场静悄悄的教育革命!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