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故事评价法】这样用,教学重点调整so easy!🌱
最近在幼儿园教研时,经常看到老师们捧着学习故事记录本发愁:”观察记录写了一大堆,到底该怎么转化成教学策略呢?” 别急!今天就用新西兰学者Margaret Carr提出的”学习故事评价法”三步骤,带大家解锁这个专业难题~
✏️ 第一步:用”魔法放大镜”观察细节
(以中班建构区案例为例)
👉🏻传统记录:”小明用积木搭了一座桥”
👉🏻学习故事记录法:
“小明反复尝试将圆柱体积木作为桥墩,第三次失败后突然拿起美工区的瓦楞纸卷芯替代(问题解决能力);向同伴解释’这个更稳’(语言表达);成功后主动帮小美加固她的’城堡’(社会性发展)”
——华东师大周兢教授特别强调:教师要像考古学家一样捕捉幼儿行为中的”哇时刻”!
🎯 第二步:用”教育GPS”定位教学重点
1️⃣ 分析学习倾向:上述案例凸显出”材料特性探索”和”合作建构”两个生长点
2️⃣ 对比《指南》典型表现:4-5岁幼儿”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材料的特性”(科学领域)
3️⃣ 制定三级支持策略:
• 即时策略:在晨间谈话中邀请小明分享经验
• 中期策略:增设”材料实验室”对比不同材质承重力
• 长期策略:将STEAM理念融入建构课程(就像安吉幼儿园的”真游戏”模式)
📊 第三步:用”成长追踪器”动态调整
推荐使用”雷达图评价法”(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研发):
每月将5-8个学习故事中的关键能力项可视化呈现,比如:
▫️问题解决 ▫️创造性思维 ▫️合作沟通
当某领域出现连续三个”突出点”,即可调整为下一阶段教学重点
💡 彩蛋工具分享:
试试”学习故事扑克牌”(深圳实验幼儿园园长刘凌首创)!把典型观察案例印成卡片,教研时玩”教学策略接龙”游戏,培养教师们的课程生成能力~
✨ 记住这个口诀:
看见儿童→看懂学习→支持发展
下次写学习故事时,不妨多问自己:”这个行为背后藏着哪些发展可能性?我的支持如何’搭脚手架’?”
大家有什么个性化的案例需要分析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可以一起头脑风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