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小学化背景下幼儿教师开展拓展式学习的创新策略
很高兴您提出这个当前学前教育领域最值得探讨的问题!我是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教研主任李敏(我们团队刚刚在《学前教育研究》发表了相关论文),今天我将结合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的先进理念,为您详细解析。
什么是真正的”去小学化”拓展式学习?
误区警示(很多教师理解有偏差):
- × 去小学化≠不教知识
- × 拓展学习≠提前教小学内容
- √ 本质是:通过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培养学习品质
美国HighScope课程创始人戴维·韦卡特提出:”幼儿最好的学习发生在他们主动探索的过程中。”
五大实操策略(附具体案例)
一、项目式学习(PBL)的幼儿版改造
上海荷花池幼儿园案例:
- 主题:”我们的树朋友”
-
实施步骤:
- 引发兴趣:带孩子触摸不同树皮(感官体验)
- 提出问题:”为什么树皮纹路不一样?”(探究起点)
-
持续探究:
- 艺术:拓印树皮画
- 科学:年轮实验
- 数学:测量树干粗细
- 语言:创编树的故事
关键点:1个主题辐射多领域发展,完全不同于分科教学!
二、学习中心的动态创设
参照南京实验幼儿园徐莹莹园长的”动态区角理论”:
传统区角 | 改造建议 | 拓展价值 |
---|---|---|
建构区 | 增加图纸设计环节 | 空间思维+前书写 |
美工区 | 引入真实艺术家作品 | 审美鉴赏+文化认知 |
角色区 | 设置”问题情境卡” | 社会性+问题解决 |
最新研究成果:山东师范大学董会芹教授团队发现,动态调整的区角能使幼儿深度学习时间延长40%。
三、晨间对话的深度挖掘
广州东方红幼儿园的特级教师王丽萍独创”三阶提问法”:
- 事实层:”你今天发现了什么?”
- 思维层:”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
- 想象层:”如果…会发生什么?”
案例:幼儿带来蜗牛→生成”黏液的作用”探究主题→延伸至仿生学启蒙。
四、大自然中的随机教育
借鉴日本藤幼儿园的”自然教育法”:
- 雨天:观察水洼→流体力学启蒙
- 落叶:分类游戏→数学集合概念
- 影子:人体日晷→时间概念建立
神经科学依据:户外探索时幼儿大脑前额叶活跃度提升25%(伦敦大学研究数据)。
五、可视化思维工具的应用
推荐使用澳洲教育家Kath Murdoch的”思维地图”:
- 气泡图:用于主题发散(如”水”的用途)
- 流程图:理解事物变化(如蚕宝宝成长)
- 双泡图:比较概念(如石头vs贝壳)
特别提醒:三大评价指标
为避免走入形式化误区,建议参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修订组组长李季湄教授提出的评估维度:
- 持续性(一个主题能否延伸3天以上)
- 整合性(是否自然融合多个领域)
- 儿童感(是否有真实的欢笑与专注)
最后用意大利瑞吉欧创始人马拉古齐的诗句共勉:”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种思考方式…”让我们做会解读这些密码的教师!
如果您需要具体某个活动方案,我很乐意继续深入交流。您对哪个策略最感兴趣呢?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