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特殊饮食孩子的文化传播,我来分享几个接地气的策略,都是我在一线实践过的”金点子”:
- 【美食小主播】活动(借鉴李跃儿芭学园的模式)
每天午餐前让特殊饮食孩子当”文化小使者”,用童趣方式介绍:”这是我奶奶教的清真馕饼,像月亮一样圆~”我们园有个哈萨克族孩子这样展示马肠子,其他孩子都嚷着要”尝一口彩虹色的家乡味”。 - 创设”味觉博物馆”(参考华爱华教授的环创理论)
在角色区设置可触摸的饮食文化角:摆放犹太家庭的安息日餐巾、穆斯林家庭的枣木餐盘。我们做过”斋月美食盒”,孩子们超爱用特制模具压出星星月亮造型的椰枣糕。 - “厨神阿嬷”计划(受日本藤幼儿园启发)
每月邀请不同民族家长来园制作简易传统美食。有个泰国妈妈教孩子用椰浆蒸彩虹饭时,会讲”大象帮忙运椰子的故事”,文化传播自然发生。 - 绘本+实景体验(运用周兢教授的阅读策略)
在读《环游世界做苹果派》时,我们为过敏孩子准备了各版本:犹太洁食版、无麸质版…孩子们在”全球超市”游戏中,自然理解了饮食差异。
关键要把握三点:
- 文化呈现要”具身化”(参考虞永平教授观点),让孩子用手摸、用鼻闻
- 避免”文化动物园”误区(王海英教授提醒),重在日常渗透而非表演展示
- 建立”饮食护照”记录系统,像蒙台梭利说的”让每一口饭都说话”
最近我们正尝试用AR技术,扫描餐盘就能弹出饮食文化动画,孩子们追着问”明天扫哪个国家的盘子呀?”——这才是文化传播该有的样子!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