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帮助孩子微笑面对挑战的艺术
困惑:挫折教育=故意让孩子受苦?
很多教师和家长对挫折教育存在误解,认为就是把孩子置于困境中让其受苦。这种观点其实很片面。江苏首位幼教特级教师闵传华教授曾说:”挫折教育的本质不是制造挫折,而是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李季湄教授提出:”理想的挫折教育应该像园丁种花,既不能过度保护,又不能揠苗助长,要在适当的时候提供适当的挑战。”
实践智慧:在游戏中培养抗挫折能力
情境游戏设计
我们可以设计”小小建筑师”活动:给3-4岁孩子提供易倒塌的积木。当他们搭建失败时,我们不立即帮助,而是引导:”呀,塔倒了,我们想想为什么会倒呢?要不要试试把大的积木放下面?”
北京某省级示范园园长王芳分享案例:他们园设置”问题解决角”,投放各种有挑战性的玩具,如难解的解环玩具、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拼图等。教师观察记录孩子面对困难时的反应,适时介入引导而非直接解决。
户外活动中的挫折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顾荣芳教授团队研究表明,适度冒险的户外活动能显著增强幼儿抗挫折能力。比如:
- 设置不同高度的攀爬架(确保安全)
- “寻宝游戏”中设计需要多次尝试才能解决的线索
- 组织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
科学引导四步法
基于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的”幼儿心理韧性培养模型”,我们总结出挫折引导四步法:
- 识别情绪:”老师看到你现在有点着急/生气…”
- 外化问题:”是这个拼图的这一块在捣乱对吗?”
- 重构认知:”不是’我不会’,而是’我还没找到方法'”
- 策略引导:”我们试试…或者…哪种方法更好呢?”
上海宋庆龄幼儿园的实践表明,使用这种引导语的孩子面对困难时更快调整情绪,尝试解决问题的意愿提高40%。
警惕挫折教育的四个误区
- 时机不当:在孩子疲惫、生病或有重大生活变化时强行进行
- 难度失衡:任务远超出孩子当前能力范围
- 情感缺位:只关注问题解决而忽略情绪疏导
- 评价单一:仅以结果成败作为评判标准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虞永平教授强调:”有效的挫折教育必须建立在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基础上,否则只会造成心理创伤。”
家园共育策略
为班级家长提供以下建议:
-
日常对话技巧:
- 把”这很简单啊”改为”这个确实需要多练习几次”
- 用”暂时性”语言:”现在还没学会不等于永远学不会”
-
家庭活动建议:
- 每周一次”家庭挑战时间”:共同完成稍有难度的任务
- 定期分享”我的失败故事”:成年人讲述自己克服困难经历
-
绘本推荐:
- 《糟糕,身上长条纹了》(面对与众不同)
- 《鸭子骑车记》(尝试新事物)
- 《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独立面对挑战)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学前教育研究室主任张琼指出:”当家庭和幼儿园在挫折教育上形成合力,孩子的心理韧性发展效果能提升2-3倍。”
微笑面对困难的秘密
真正让孩子能微笑面对困难的关键在于:
- 建立成长型思维:”现在不会→通过努力会进步”
- 营造安全心理环境:失败不会被嘲笑或责骂
- 提供有效支持:脚手架式的适时帮助
- 重视过程评价:”你尝试了三种方法,真有科学家精神!”
正如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所言:”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当我们帮助孩子以积极心态面对挫折时,我们给予他们的是一生受用的宝贵礼物。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