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及时!作为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研究者,我发现幼小衔接阶段恰恰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黄金期。今天我就结合北师大冯晓霞教授的最新理论和深圳实验幼儿园的实操案例,给大家支几招”创新思维培养秘籍”。
🌟 先看一组震撼数据:
哈佛创新教育实验室追踪研究显示,5-6岁儿童每天平均产生120个创意点子,是成人的6倍!但传统幼小衔接模式会让这个数字在入学3个月后下降40%。怎么破?试试这些方法:
🔍 一、创设”问题超市”环境(清华大学钱志龙教授推荐)
在班级设立”为什么墙”,鼓励孩子把生活中的疑问画出来。比如有个孩子问:”为什么彩虹糖的颜色会跑掉?”我们就衍生出”颜色探秘”项目,孩子们用纱布、滤纸做实验,最后竟发明了”彩虹滤水器”!
🎲 二、玩转”逆向思维游戏”
参考上海宋庆龄幼儿园的”反着来”课程:
• 早餐先吃水果再喝牛奶会怎样?
• 把绘本从最后一页开始讲有什么新发现?
有位小朋友在倒叙阅读《三只小猪》时,居然编出了”大灰狼建房防小猪”的新故事!
✂️ 三、每周”垃圾变形记”活动
准备材料:纸箱、瓶盖、布头等”垃圾”
进阶玩法:
- 初级:自由拼搭(培养发散思维)
- 中级:限定主题(如”会飞的房子”)
- 高级:功能改造(把奶粉罐变成会发声的乐器)
深圳荔园小学附幼用这个方法,孩子们3个月创作了200+件创意作品。
📊 四、创新思维评估表(华东师大周兢教授团队研发)
定期用这张表观察记录:
行为指标 | 发展水平 |
---|---|
提问新颖度 | ☆☆☆☆☆ |
解决方案独特性 | ☆☆☆☆☆ |
跨领域联想能力 | ☆☆☆☆☆ |
💡 特别提醒:
避免陷入三大误区——
🚫 误区1:盲目追求”标新立异”(华南师大袁爱玲教授强调:合情合理的与众不同才是真创新)
🚫 误区2:用成人标准评价儿童创意(那个用积木搭”歪歪扭扭的埃菲尔铁塔”的孩子,可能在探索重心原理)
🚫 误区3:创新活动脱离生活(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说:最好的创新课堂在超市、菜市场和公交站)
最后分享个暖心案例:杭州某幼儿园大班开展”书包改造计划”,有个小朋友把爸爸的旧领带缝在书包上做背带,后来这个设计竟被本地文具厂采纳!记住:每个孩子都是自带创新程序的”小创客”,我们要做的只是——给空间、给材料、给掌声!
下次可以聊聊怎么把STEAM教育自然融入幼小衔接,老师们觉得这个提议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