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即课堂|科学活动如何点亮幼儿认知发展的”魔法时刻”?》
幼儿教师的科学活动设计工具箱:
一、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干货!)
-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实操版: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美国埃里克森研究所建议通过”感官探索包”(不同纹理的自然物品)促进客体永久性发展
- 前运算阶段(2-7岁):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提出的”现象教学法”,如用彩虹形成实验理解因果关系
-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新解:
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团队研发的”支架式提问技巧”:
“你发现树叶的背面有什么不同?”(观察力)
“如果不用放大镜,我们还能怎么观察蚂蚁?”(发散思维)
二、爆款科学活动设计模板(可直接套用)
▶️ 小班神级活动”魔法袋探秘”
材料清单:棉布束口袋+松果/鹅卵石/干柠檬片
教研组长王芳的实操建议:
- 每袋放3种关联物品(如季节主题)
- 加入”神秘变量”(如会响的铃铛球)
▶️ 中班现象级活动”气象学家日记”
上海名师徐则民首创的”三步记录法”:
- 涂鸦记录(🌞可画可贴)
- 符号转化(用✅❎表示晴雨)
- 周统计图(培养初步数据分析能力)
三、认知发展关键指标对照表
(对标《3-6岁儿童发展指南》修订版)
🔍 观察力:深圳实验幼儿园的”自然寻宝九宫格”
🔢 分类能力:南京师范大学张俊教授的”树叶三级分类法”
💡 问题解决:北京丰台一幼的”斜坡实验挑战赛”
四、教师必备的3大破冰技巧
- “哇时刻”记录法(源自新西兰学习故事)
- 疑问银行(幼儿随时投递问题纸条)
- 科学童谣(如《蚯蚓歌》:”扭呀扭,土里游,自然的小锄头”)
行业前沿动态:
2023年STEM教育峰会显示,优质科学活动应包含:
- 70%自主探索时间
- 20%引导讨论
- 10%总结延伸
避坑指南:
✖️避免”结果导向式”演示
✔️推荐”过程导向式”探索(参考华东师大周兢教授的”三W提问法”)
特别提示:
每周开展2-3次微型科学活动(5-15分钟),效果优于集中教学。广州越秀区教研组数据表明,持续1学期后幼儿提问量提升300%!
下期预告:
《如何把户外变成天然STEM实验室?》即将揭秘海淀区名师团队的”野趣课程”开发秘籍…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科学活动困惑,有机会获得专家团队定制解答哦!)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