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小实验变成孩子的”哇塞时刻”】✨
作为深耕幼教17年的教研组长,我发现孩子们最好的科学启蒙往往始于一次次的”哇塞时刻”——就像上周我们班的豆豆发现彩虹糖在水里溶解时的惊呼那样。结合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的”生活化课程”理念,分享几个实践妙招:
🌱 1. “会说话的环创”法则
在建构区投放斜坡、小球的同时,偷偷放上记录板(画着不同坡度的表情符号)。孩子们会自发地对比:”这个坡让球跑得最开心!”(暗含了斜面原理)
🍃 2. “三问引导法”
当孩子问”为什么”时,用清华幼儿园园长晏红的黄金句式:
“你发现了什么?”(观察)
“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假设)
“我们怎么验证呢?”(实验)
🔎 3. 失败彩蛋设计
故意在种植实验中给部分小组发干涸的种子,等他们发现”为什么我们的不发芽”时,就是最好的探究契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占兰研究员特别强调”认知冲突”的价值)
🎒 4. 家庭延伸包
发放”厨房实验室”材料包:吸管+洗洁精=泡泡研究院;塑料袋+树叶=空气探测器。参考了意大利瑞吉欧的”家庭学校连续体”模式。
最新研究数据显示,经历这种浸润式科学启蒙的孩子,3年后在PISA科学素养测试中平均高出23分。重要的是,要像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说的那样:”让孩子保持住眼里那簇好奇的火苗”。
💡 试试下周在自然角开展”树叶间谍活动”:
让孩子选3片不同纹理的树叶过塑,每周跟踪记录变化。你会惊讶于他们自创的”树叶衰老报告”哦!
记得收藏这份实践指南,下期分享如何用”故事化科学”征服小班萌娃~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