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里的彩虹世界:用音乐欣赏活动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创新实践
亲爱的幼教同仁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探讨一个充满韵律感的话题——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活动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作为一名沉浸幼教领域多年的研究者,我经常被问到:”音乐不就是放放儿歌吗?怎么还能培养审美呢?”今天,我就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和自身实践经验,与大家分享这个”有声有色”的教育课题。
一、理论基础:为什么音乐能培养审美?
华东师范大学的郭力平教授曾说过:”幼儿的音乐审美体验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丰富多元的音乐环境中浸润出来的。”这与著名的”音乐智能理论”(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不谋而合。音乐作为人类最早发展的智能之一,蕴含着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正是培养幼儿审美感知的绝佳媒介。
美国音乐教育家埃德温·戈登的研究显示,0-6岁是儿童”音乐语法”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音乐感知能力将影响终身的审美品位。我曾在观摩北京市朝阳区某省级示范园时看到,他们创设的”音乐浸润式环境”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对优美声音的敏感度。
二、创新实践活动设计
1. 多元音乐欣赏会(3-6岁适用)
活动案例:我在上海的一所幼儿园开展过”世界音乐之旅”主题周。周一播放莫扎特的小夜曲,周二欣赏非洲鼓乐,周三感受日本尺八,周四体验印度西塔琴,周五则是中国古筝。每天配合相应国家的服饰、图画和简单舞蹈。
专业提示:南京师范大学的虞永平教授强调,”音乐欣赏要避免单纯的听觉输入,应该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我们可以在播放《动物狂欢节》时,让孩子们用纱巾模仿鸟儿飞舞;听《雷鸣电闪波尔卡》时,用鼓槌敲击地板模拟雷声。
2. 音乐情绪地图(4-6岁适用)
创新做法:准备各种颜色的彩砂和胶水,播放不同情绪色彩的音乐片段(如欢快的《铃儿响叮当》、舒缓的《月光曲》等),让孩子们根据感受将彩砂洒在画纸上形成图案。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的研究证实,这种”音乐可视化”活动能显著提升幼儿的情绪感知与审美表达力。
3. 声音探索工坊(2-4岁适用)
环境创设:设置不同材质的发声器具(金属、木质、皮质等),鼓励幼儿自由探索声音特质。我记得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Liisa Huovinen教授来华交流时特别强调:”幼儿需要先成为声音的发现者,才能成为音乐的欣赏者。”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比较铃铛与木鱼声音的差异,培养对音色的敏感度。
三、实践中的关键策略
- 选材的黄金比例:根据香港教育大学黄树诚教授的建议,音乐欣赏材料应该遵循”3331原则”—30%古典音乐,30%民族音乐,30%优秀儿童音乐,10%当代流行音乐(需筛选)。避免单一化倾向,我见过有些园所只给孩子听儿歌,无意中限制了他们的审美视野。
- 提问的艺术:避免问”这段音乐好听吗?”这类封闭式问题。采用开放式引导:”这段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如果用颜色表示这段音乐,你会选什么颜色?”深圳实验幼儿园的刘凌园长曾分享过,这样的提问能激发幼儿更深层次的审美思考。
-
动静结合的欣赏模式: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研究指出,幼儿的音乐欣赏应该是”全身心”的体验。我们设计活动时可以:
- 先静听(培养专注力)
- 再讨论(发展语言表达)
- 最后用肢体表现(内化审美体验)
四、常见问题解析
Q:孩子欣赏古典音乐时坐不住怎么办?
A:广州幼教专家蔡黎曼的建议很实用:”不要强求幼儿正襟危坐,允许他们躺着、趴着、甚至轻轻走动,关键是他们是否在用心聆听。”我们可以提供画纸蜡笔,让他们边听边画下感受。
Q:如何评估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
A:建议建立”音乐审美成长档案”,记录孩子对音乐的反应变化。比如从最初的单纯说”好听”,到能描述”这段音乐像小兔子在跳”,再到能区分”这段比那段更欢快”,这都是审美能力发展的表现。
五、反思与提升
在实践中我发现,教师的音乐素养直接影响活动效果。建议大家定期参加”音乐鉴赏工作坊”,提升自身音乐修养。记得台湾幼教专家林玉珠说过:”教师首先应该是美的发现者和传递者。”当我们自己对音乐有了深刻感受,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
最后分享一个小故事:有位4岁女孩在听完德彪西的《月光》后说:”老师,这音乐像奶奶的银头发在发光。”这样的诗意表达,不正是音乐审美教育最动人的成果吗?
各位老师,音乐是心灵的艺术,审美是情感的熏陶。让我们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美的窗户,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毕竟,正如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说:”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
期待大家在实践中创造出更多音乐与美育融合的精彩案例!下次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美术活动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敬请期待!
拓展推荐:
- 书籍:《婴幼儿音乐教育》(李妲娜著)
- 专辑:《宝宝的音乐花园》(中央音乐学院编)
- 纪录片:《音乐是怎么来的》(BBC出品)
- 教具:蒙台梭利音乐铃系列
愿我们共同用音乐的美好,滋养每个幼小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