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幼儿教师指导家庭艺术启蒙的创新路径
在”双减”政策深入推进的当下,幼儿教师指导家长开展家庭艺术启蒙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让我们一起探索如何让艺术成为每个家庭的日常滋养。
一、理解”双减”带来的教育转向
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指出:”‘双减’的本质是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而艺术启蒙正是培养完整儿童的重要途径。”这要求我们重新思考艺术启蒙的价值定位:
- 从技能培训转向审美体验: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研究表明,幼儿阶段的艺术教育应以”感受与欣赏”为主,”表现与创造”为辅。
- 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享受:上海名师应彩云常说:”幼儿的画作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家长要学会聆听孩子创作背后的故事。
- 从机构依赖转向家庭浸润: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提出:”最好的艺术启蒙发生在每日的生活情境中。”
二、家庭艺术启蒙的实用策略
(一)打造”随手可得”的艺术环境
-
材料准备:建议家长准备”三无”材料——无需昂贵、无需复杂、无需完美。如:
- 厨房艺术角:面粉、盐、食用色素
- 自然收集盒:树叶、石子、松果
- 废旧材料箱:纸筒、布料、纽扣
- 空间设置:遵循深圳实验幼儿园刘凌园长提出的”1平米原则”——哪怕只有1平米,也能成为孩子的艺术天地。
(二)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渗透
-
家务艺术化:
- 叠衣服时玩色彩分类游戏
- 摆餐具时创作对称图案
- 整理玩具时按形状、颜色排规律
-
出行中的发现:
- 北京市特级教师沈心燕倡导”散步美学”——带孩子在小区发现不同纹理的树皮、观察光影变化。
(三)亲子互动方式创新
-
“三不”原则:
- 不示范(避免固化思维)
- 不评价(不说”像不像”)
- 不干预(让孩子自主探索)
-
对话技巧:
- 开放式提问:”你能告诉我画里的故事吗?”
- 描述性反馈:”我看到你用了很多螺旋线…”
- 浙江幼教名师王芳建议使用”艺术对话四步法”:观察→描述→联想→拓展
三、教师指导家长的具体方法
-
资源包推送:
-
微型工作坊:
- 15分钟线上微课:”如何用快递盒玩艺术”
- 上海名师吴佳瑛的”十分钟艺术游戏”系列深受家长欢迎
-
过程性展示:
- 建立家庭艺术成长档案,记录孩子的”艺术语言”发展
- 杭州西湖区幼教教研员沈颖洁强调”可视化记录”的价值
-
非正式评价:
- 设计家庭艺术互动观察表(关注参与度、愉悦感而非作品)
四、常见问题应对策略
-
当家长说”我不会艺术”:
- 回应:”艺术不是教出来的,是玩出来的。您需要做的就是提供材料和陪伴。”
-
当孩子”不想画”时:
- 建议:尝试变换媒介(如用海绵蘸颜料、在浴室瓷砖上画)
-
时间有限怎么办:
- 推荐”碎片艺术”:刷牙时玩泡沫造型、等车时观察云朵形状
五、特别提醒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张琼老师强调:”家庭艺术启蒙要警惕三个误区——求像、求快、求多。”记住三个关键词:
- 慢艺术:允许孩子长时间反复探索同一材料
- 脏艺术:不怕弄脏,新加坡幼教专家陈禾建议”预先划定可弄脏区域”
- 野艺术:打破”纸上作画”的局限,尝试墙面、地面、身体等多种载体
在这个”双减”时代,让我们携手家长,把每个家庭变成艺术的孵化器,让孩子在自由创作中滋养心灵、发展潜能。正如美国艺术教育专家维克多·罗恩菲德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创造性地培养人,而非培养艺术家。”
最后送给家长朋友们一句话:您不需要懂艺术,只需要懂孩子。而作为幼儿教师,我们的使命就是搭建这座理解的桥梁。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