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把握最佳教育时机,并且强调幼儿的生活是重要的教材。而石头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物,随处可见,本月开展关于石头的主题活动,能够让幼儿在熟悉的事物中发现新的知识和乐趣,拓展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PART.01
幼儿园是个神奇的地方,里面藏着很多的秘密宝藏,每次户外活动,孩子们对沙池里大大小小的石头特别感兴趣,户外活动时,发现孩子们总喜欢趴在池边的石头围栏边上,围在一起,对石头兴趣满满,叽叽喳喳地讨论着。
PART.02
石头是从哪里来的?
石头是从山上来的吧,山上有很多石头。
石头是从哪里来的?
我觉得石头是从沙子里来的,因为沙子聚在一起就会变成石头。
我觉得是从土里面来的,你看草地里、泥土里都有小石子。
带着这些困惑,我们搜集关于石头的资料,通过图片、视频、图书等途径,了解石头是怎么来的。
借助绘本,孩子们知道了“风吹雨打,石头间的相互碰撞挤压,会逐渐磨平棱角,最后变成各种大大小小,形状和颜色不一的石头”的原理。对石头的由来、名称、种类有了初步的认识。
草地上,树底下,小竹林,沙池中到处都有他们的收获,孩子们将找到的各式各样的石头收集起来,哇!简直就是一个石头王国。
寻找石头
教师思考: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让幼儿与大自然、社会的接触中尽情地看看、听听、摸摸、想想、做做,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渴望主动发现、主动探究的心理,让幼儿获取最真实的感受,支持孩子那份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找石头的过程中,小朋友们感受到石头在幼儿园和生活中无处不在,把自己寻石头的过程,在爸爸妈妈们的帮助下记录下来。
教师的思考: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让儿童亲近自然,主动去发现及探究大自然中的物体”是作为教育者应该主动落实的教育任务。借助石头大调查,孩子们发现身边各种各样的石头,知道石头有着大大的作用,不仅可以造房子、搭桥,还可以雕刻成各种形状成为装饰品。通过调查,孩子们有了进一步探索“石头”这一自然物的欲望。
PART.03
孩子们最不缺的就是想象力,他们依靠各种感官来了解世界,通过观察感知身边的事物,用自己的巧手来进行表达,在孩子们有创意的想法之下,一颗小小的石头,在他们挥动着手中的画笔,给一颗颗石头穿上了美丽的”新衣”。
教师的思考
《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在活动中,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关于石头的艺术创作。
孩子们在玩石头时,时常用石头敲一敲、磨一磨,石头的相互碰撞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加入有节奏的音乐,快乐的石头打击乐游戏就开始啦!
PART.04
寻找石头时,孩子们遇见许多石子路。那走在上面是何感受?为让他们尽情体验感知,在操场一边铺就了一条迷你石子路。孩子们踩在石头路上,感受“石头按摩师”的奇妙“触抚”,不时“哇哇”惊叹、“哈哈”欢笑。这大概就是大自然赋予的能治愈心灵的童年妙趣吧。
在孩子眼中,小小的石头,却有着大大的乐趣,让我们一起看看,在孩子手中,石头还能怎么玩吧!
.
PART.05
结合游戏后的分享交流,孩子们根据前期经验,把大小不一的石头按照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并且相互检查。
石头排排队
看了《乌鸦喝水》的故事后,再次激发了孩子们对石头的兴趣,他们开始讨论起来,“老师,乌鸦真聪明”,“乌鸦是怎么想到这个好办法的呢?”“老师,不如我们也试一试吧”。于是,我们便开始了这一场“乌鸦喝水”的小实验,做好了一切准备,我们就将石头一颗颗丢进装有水的水杯里,看看到底要多少石头才能将杯子里的水漫出来,并将石头数量记录下来。眼看着水杯里的水慢慢升高,当水漫出来的那一刻,孩子们激动地大喊:“哇”成功啦!
教师的思考:
乌鸦能不能喝到水,与瓶口的大小、石头的大小、瓶子中的水量都是密不可分的。孩子们在猜想、操作、验证中发现石头的多少及大小与水位升高的关系,在体验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科学探究的种子在孩子心中悄悄萌芽。
石头这么有趣,大家都迫不及待地玩了起来了!而在自由游戏的过程中,成功将两块石头叠了起来,石头叠叠高就由此开始了!
孩子们研究石头垒高的方法,在不断地尝试中叠高,感受到了玩石头的快乐。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积极性较高,乐于动手操作并大胆说出许多自己的想法。
一块石头,一个故事,一种探究,一丝惊喜,一份收获,从一颗小小的石头引发了一系列有趣的课程,幼儿享受着寻石、探石、玩石的快乐,在探索中发现石头的秘密,感知石头的多样性,体验石头的奇妙。我们共同在探索中游戏,在游戏中探索,体验着成功的喜悦。我们将和孩子们一起去发现石头更多的秘密,一起期待更多的精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