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人间,芳菲酿就一园春色。4月8日至9日,柯桥区六一幼儿园大越府园区内,柯桥区教研组长及以上人员研修暨课程故事研讨活动在暖阳与清风中徐徐启幕。来自全区各园的130余位骨干教师,在对话与碰撞中,用目光丈量童心的广度,以思辨叩问信念的深度,让研修成为一场“看见儿童、重塑课程”的智慧远征。
聆听课程故事:
让教育回归儿童的真实世界
《当种黄瓜遇上天气记录……》
——柯桥区六一幼儿园袁丹萍
天气记录是幼儿班级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习常活动。袁老师以孩子们珍视的黄瓜秧苗为媒介引导他们关注和记录气温,激发他们对气温和植物生长关系的持续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仅经历了气温记录表三个版本的演变探索,也加深了对自然、对生活的感知与敬畏,教育的慢过程伴随着孩子们持久深入的学习。大家感悟到:教育慢下来,注重孩子们的实际体验和兴趣,与孩子一起探索和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有效学习和成长。
《自由是什么》
——柯桥区六一幼儿园胡珂怡
本课程故事源于对幼儿园百果园中的动物自由生活引发的一次哲学讨论。从“动物越狱”的混乱,到“班级自由日”的经历与反思,孩子们在欢笑与争执中触摸自由的本质。他们发现:原来真正的自由不是肆意妄为,而是“在规则中绽放的选择权”。这场由生活事件引发的思辨,让幼儿初探社会契约的雏形,理解自由与责任的关系,促进了幼儿对生命伦理和社会规则的深刻思考,也让教育成为了点亮价值观的灯塔。
对话研讨共生:
以思辨叩问教育的本质
小组对话与分享碰撞
在聆听了两个课程故事后,现场130多位参会老师分七个小组,围绕“课程活动中的关键事件”、“教师的支持策略”等问题分组研讨。在抽丝剥茧中逐渐触摸到课程故事的内在逻辑——以儿童经验为起点,以真实问题为线索,以多元发展为旨归。
左右滑动查看照片
圆桌互动与专家引领
区幼教教研员沈国香老师带领六一幼儿园骨干教师团队,围绕“课程故事反思赋能课程实践”主题开展圆桌对话。大家通过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和理论层面的提炼引领,探讨了理解与把握课程故事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来自浙师大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的甘剑梅副教授即时进行智慧点拨,为朴素而鲜活的研讨现场注入了思辨色彩和学术高度,帮助大家明晰了如何从一名“经验执行者”蜕变为“儿童研究者”,借助课程故事来反思与优化课程实践。
随后大家进一步从课程故事的核心、儿童学习的可视化、教师的角色转变、学教方式的创新达成了一些共识:敬畏儿童、尊重生命及其表征的多元化,让教育充满温度,才能助力幼儿和教师共同成长。
采撷专业之声:
以智慧之光照亮教育航向
《关于课程故事》
——浙江省特级教师、上虞区第一实
验幼儿园教育集团园长贾秋美
贾园长强调了课程故事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探索教学新方法,还能增强家园合作,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她认为优秀的课程故事应基于真实事件,聚焦具体细节,通过描述事件过程来揭示背后的学习经验和教育理念。贾园长围绕课程故事的表达,包括确定主题、捕捉有意义事件、确保故事连贯性和吸引力,结合大量具体的案例,分享了如何从日常观察中提炼课程故事的策略与思考。
《让思辨点亮经验》
——柯桥区幼教教研员沈国香
沈老师以《让思辨点亮经验》为题作讲座。她提出“述·辨·行”教研范式,强调课程故事需扎根关键概念,让每一次实践都成为师幼共赴的智慧远征。
1.课程故事的本质:是教师教育信念、教学智慧与儿童学习与发展轨迹的综合体现,是促进教师反思性成长的重要载体,需在对话与交流中实现其价值。
2.教研的核心:通过“述·辨·行”教研,以思辨为纽带,连接理论(政策、指南)与实践(课程设计、师幼互动),形成“经验→反思→重构→创新”的良性循环。
3.教师角色:从“经验执行者”转变为“儿童研究者”,通过记录、分析、分享课程故事,实现自我觉醒与专业突破。
她希望课程故事能够成为提升幼儿园课程质量、促进教师与儿童共同成长的有效载体,最终实现“做有温度、有深度、有思辨”的教育。
当课程成为故事,
教育便有了呼吸的温度。
当教师学会在故事中与自己对话,
教育便有了穿透时光的力量。
我们相信,
每一段用心书写的课程故事,
都是对童年最温柔的礼赞。
每一次躬身反思的教育实践,
都在为未来播撒希望的星火。
愿我们以故事为舟,载着童心驶向更辽阔的远方——那里,规则与自由共生,知识与生命共鸣,而教育,终将成为一首永不完结的诗。
-END-
图片|周红、单凤岐
编辑|陈思捷
审核|沈国香、周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