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推动学科融合创新实践,4月14日,石河子闫江立体育教学能手工作室赴石河子第二十九中学开展入校诊断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专家讲座、课堂展示、集体评课等形式,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跨学科融合路径,为新时代体育课堂注入活力。
活动伊始,工作室主持人闫江立老师以《体育学科课程融合的多元路径探索》为题开展专题讲座。闫老师结合新课标要求,从“红色文化渗透”“科技手段赋能”“艺术元素融合”三个维度,剖析体育课堂如何打破学科壁垒,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她提出:“体育不仅是体能的训练场,更应成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阵地。”这一理念为后续课堂展示提供了理论支撑。
工作室成员第十六中学汪聪老师呈现了一节极具创意的《飞夺泸定桥》体育展示课。课堂以抗日战争历史为背景,通过多学科融合设计点燃学生热情:
1.沉浸式热身:伴随飞机轰炸声、机枪扫射音效与密集鼓点,学生以“匍匐前进”“迂回奔跑”等方式穿越“战火封锁区”;
2.AI技术助力:“AI小红军”虚拟助手实时播报任务指令,通过心率监测反馈调整运动强度,科技感十足;
3.情景化挑战:学生化身“突击队员”,在“铁索桥攀爬”“悬崖跳跃”“负重冲锋”等闯关中完成走、跑、跳、攀、爬等综合训练,用身体力行的方式致敬英雄。
随后,二十九中学王建虎老师展示了《下肢力量与爆发》体能训练课。通过跳垫子、小栏架等科学设计,结合游戏化小组竞赛,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发力技巧,彰显传统体能课的创新转型。
展示课后,工作室成员与二十九中体育教师展开热烈研讨。与会教师一致认为:汪聪老师的课堂“以红色基因铸魂,以科技手段增趣”,历史教育与体育技能培养相得益彰;王建虎老师的课程训练扎实、有效,为体能教学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双方就“如何平衡情景趣味与运动负荷”“跨学科资源的本土化开发”等议题进行深度碰撞,闫江立老师总结道:“体育教学要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锤炼意志,在‘科学进阶’中强健体魄。”
素材:石河子闫江立中小学体育教学能手工作室
文字:张晓波
编辑:刘 天
初审:刘 裔
终审:闫江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