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市面上涌现了各式各样关于育儿的课程,纷纷宣称自己有万金油,能帮助我们把孩子「搞定」。
然而,无论是新闻报道里还是我们自己身边,却越来越多被诊断为有心理问题的孩子。那些「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以及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的论调,到底是否真的有效?
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博士生导师,临床儿童神经心理学博士孟书子,在直播中详细分析了这些方法的底层问题。
交流不实时带来的问题
每个孩子天生就是不一样的,而且每个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也完全不一样,他所呈现的一切都受着家庭中不同关系的交互所产生的能量影响。所以人作为一个生物体,在这些能量中所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都会不一样。
这也是人类最有意思的地方,我们不会像机器那样,输入固定的参数,摁一个按钮就能启动一个标准的人生。
心理问题在全球范围越来越普遍且在持续飙升,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一是我们确实比以前更有心理疾病的识别意识了,甚至有些孩子会以这些标签作为一种身份认同。我在临床上就遇到不少美国当代的青少年,更喜欢给自己贴上这些心理标签,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互联网,尤其是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
研究数据表明,00后和10后的孩子在学龄阶段,抑郁和焦虑会有指数性增长。美国有统计数据,这部分的变化与社交媒体腾飞达到顶峰的阶段几乎是重合的。
互联网出现前,我们一放学就出去跟小朋友玩,不管是玩水捉螃蟹聊同学八卦,所有互动都是面对面完成的。这种交流是实时的,彼此能及时看到对方的反应,包括神情和动作等,大家都能从这些实时反应中作出判断,自己的表达或行为会获得怎样的结果。
在这过程中,人不会对别人的心理活动有过多揣测,也不会对别人的看法过度关注,因为我们已经在当下完成了所有反应。但社交媒体兴起后,每个人都进入了一种虚拟的社交氛围,我们都没有办法看到对方对自己的实时反应。
这种非实时的互动会让人的大脑产生一种假象,尤其是青少年,他们会不停猜测别人的想法和反应,格外关注别人的评价。在临床上看,十五六岁的孩子,手机用得越多,抑郁和焦虑就会越高。
手机对女孩子和男孩子的影响会有差异。对于自我评判特别严苛的女孩子,社交媒体会让她们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对男孩子影响较明显的是游戏。
游戏需要区分有害无害
从临床上的观察来看,我认为如果孩子玩的是那种有一定社交氛围的游戏,大概率没有太大问题。
如果是组队打游戏的话,这个过程中可以训练很多能力,比如团队的沟通协作,领导力,以及一些宏观的布局策略等能力,这些策略性的游戏对于孩子而言是有益的。
青少年的大脑都是在跟同伴博弈和合作的过程中逐渐成长的,合适的游戏在这方面其实能起到辅助的作用,是一个不错的媒介。
临床上很多家有厌学孩子的家长,往往都谈游戏色变,都认为游戏是罪魁祸首。实际上,孩子往往是因为不愿意出门,待在家又没事可干,或是觉得游戏比他在外能获得的更多,才会躲到游戏里。
与其说是游戏把他拉住,不如说是他拒绝与外界交流才要躲进游戏里。这个因果关系一旦倒置,反而会把问题固着了。
我比较排斥没有任何策略性的游戏,那种漫无目的的,没有任何社交元素,也无需解密的,一小关一小关的游戏。类似社交软件那样,会让人不知不觉机械性地一直刷,碎片化的信息给人瞬间的刺激。时间一长,人的长期思考能力就会快速下降,因为大脑已经习惯了接收高频的刺激,对于长期任务不耐受。
所以真正对青少年有害的,并不是游戏或社交媒体本身,而是那些被高度提取并扭曲了的,杜绝了真实社交反应的碎片化信息,才是对青少年最有害的。
爱与逻辑需要共存
道理都懂,但在与孩子建立规则时,我们却很容易陷入两难的困境:
◎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所以孩子想打游戏打到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吗?
◎ 游戏有害,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又会激发亲子矛盾,怎么办?
与孩子共同建立规则,需要逻辑。
比如我们跟孩子约定:
? 玩完玩具后必须在睡前收拾好。
? 能不能快点把玩具收拾好?
孩子需要一个清晰的,正向的,有逻辑的,前后一致的规则。
不然他会混乱「快点,到底是要多快」「我该什么时候收拾完」,更多时候,我们自己在执行过程中本身就不一致。
比如今天我心情好,孩子 3 个小时没收拾,我也没说他;明天我带着工作上的情绪,一看到孩子那些乱七八糟的玩具,有可能他只是放了 10 分钟没收拾而已,我就开始吼「你怎么回事?」「怎么还不收起来?」
这些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与爱是没有冲突的。但这对于我们而言,就需要很长时间去练习,毕竟我们也有很多属于自己的挑战。
人的幸福感需要3个支柱
1、我相信自己能做到
2、我有选择
3、我有能力与他人连接
1 和 2 基本是靠我们赋予孩子的,孩子能具备哪些技能不是关键,因为技能都是可以学习和练习的,关键是相信自己能够掌握技能以及相信自己是有选择的,有这两个相信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程度会大幅降低。
育儿就像爬高山,我们只能在过程中不断解锁自己的爬山技能,谁都不可能准备好才上山。
很多时候,这山还会越走越陡,因为他会不断自我调整陡峭程度,身旁的队友也许比我们爬得更呼哧带喘的。有时甚至连别人为我们喊的加油,都让我们心烦:别再喊加油了,我好累!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爬山技能的;
无论多艰难,我们都是有选择的;
如果此刻,你觉得自己一个人好累,可以找与自己同频的朋友,与他人的连接有时会给我们注入新的力量。
你不是一个人,马上扫码感受一下?
内容来源:一土教育直播「如何扫除孩子成长路上的心理障碍」
END
明天中午1点,一土致知中学校长刘晓枫将与华章校长一起,聊聊他这些年亲历的香港教育,择校帮助所有想走香港留学路径的家庭提前铺路。
直播简介
1. 想考香港的大学,DSE的性价比如何
2. 什么样的孩子与家庭适合读DSE
3. 以终为始挑选DSE学校有哪些必须做的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