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立意:让成长诉求具象化落地
班会课的主题定位,是连接教育目标与学生心灵的桥梁。
1、具象化表达激活育人触点
6号作品《再见,烦恼》以"烦恼"为锚点,通过"体验烦恼""解决烦恼"等环节构建情绪疏导场景;9号《魔法糖果屋之外号的味道》则抓住校园生活中"外号"这一微切口,在"品糖、制糖、赠糖"的互动中渗透尊重教育。10号《当情绪来敲门》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可感知的符号;2号《接受不完美的自己》、11号《心向阳光,直面挫折》。这些主题如精准的"成长探针",既呼应县级主题要求,又直击学生当下的心理困惑,让教育目标看得见、摸得着。
2、同质化表述需突破思维定式
反观3节直接沿用"心向阳光,健康成长"作为题目的课例,虽贴合要求,却因缺乏具体指向,显得笼统模糊。班会课主题应如“精准制导的育人坐标”,既要锚定宏观育人方向,更要聚焦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是同伴交往的困惑,还是学习压力的调适?是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还是生命价值的启蒙?唯有找准“成长痛点”,才能让主题从口号转化为可操作的育人路径。
二、课堂架构:让育人逻辑可视化生长
优质班会课的设计,应遵循“三有”进阶逻辑:
1. 眼中有生:构建沉浸式成长场域
班会课的生命力在于“去表演化”的真实互动。2号设计“制作优缺点树”,让学生在分享中卸下防备,在同伴互助中寻找对策;4号通过“情绪情景剧即兴演绎”,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换位思考。这些设计的共同特征,是将课堂主权交还学生——问题从学生中来,解决路径在学生中生成,教师退居“成长引导者”而非“知识传递者”,让教育发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2. 心中有向:搭建阶梯式育人支架
从认知建构到行为导行,需要清晰的目标锚点。《魔法糖果屋》一课尤为突出:通过“品糖(说外号的味道)→秘方123分享→制糖→赠糖”,形成“识别—接纳—调节—践行”的完整闭环;《当情绪来敲门》则以“头脑特工队找情绪→刮刮乐游戏说情绪→情绪调节方法生成”,实现从现象观察到价值认同的递进。这种“目标导航下的活动链设计”,让育人效果可测量、可延续。
3. 手中有法:创造体验式育人载体
区别于学科课程的知识传授,班会课的魅力在于“体验式育人”。10号运用“手势舞《你笑起来真好看》”进行情感共鸣,4号借助“优师教研心愿墙”可视化目标。这些“教育法宝”的共同特质,是将抽象的心理认知转化为可参与、可感知的具象体验,让德育目标在沉浸式互动中自然内化。
三、情感升华:让心灵共鸣自然式生长
班会课的“知—情—意—行”转化,贵在“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两节课例的处理值得借鉴:3号通过“板书动态生成”——随着课堂推进,教师在黑板绘制“阳光优师教研”,每片树叶粘贴学生写下的心灵感悟,最终形成可视化的情感图谱;4号以“集体宣誓+个性化承诺”收尾,誓言内容源自学生讨论生成,避免生硬的说教。需注意的是,情感升华切忌“过度煽情”或“突然拔高”,“为升华而升华”,应基于学生的体验顺势而为,让感悟从活动中自然生长,而非生硬灌输。
四、细节雕琢:让教育匠心细节处显影
1. 语言表达:摒弃赛课模板,回归教育本真
部分选手频繁使用“你的坐姿最标准”“声音最响亮”等公开课套话,虽意在激励学生,却显得刻意。班会课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场域,语言应更贴近日常交流——“谁愿意做第一个分享心情的小勇士?”“你觉得这个办法能帮到大家吗?”这种去套路化的表达,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与真实感。
2. 板书设计:留白处见匠心,简约中显主题
板书是课堂的“微缩版思维导图”。12分钟微课的板书不必追求复杂美观,但需具备“点睛之效”:或用简笔勾勒太阳、笑脸象征阳光心态,或用关键词梳理“情绪调节三步法”,或通过贴便利贴生成“成长墙”,用粉笔绘制“烦恼消除纸飞机”,则成为学生课后回顾的记忆锚点。有两节课因全程无板书,导致重点散落。
3. 时间把控:严守规范显素养,张弛有度见功底
个别选手因提前3分钟结束导致内容缩水,或超时被叫停打乱整体节奏。12分钟微课的时间分配堪称“微雕艺术”:导入3分钟激发兴趣,主体活动7分钟深度体验,升华2分钟画龙点睛。精准的时间把控,既是对比赛规则的敬畏,更是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直观体现。
结语
班会课是班主任育人智慧的集中展演,更是学生拔节生长的重要契机。此次观赛,于我而言既是评审,更是学习——目睹年轻班主任用创意点亮课堂,见证育人理念在实践中落地生根。期待这些承载着教育温度的班会课,能如星星之火,在云阳镇的校园里播撒更多“心向阳光”的种子,让每一节班会课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精神赋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