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幼儿家长交流中,有的家长对孩子入小学的焦虑,当遇到家长提出不恰当或不合理需求:如要求多拍照、布置学科作业等的回应建议,结合《学前教育法》及相关政策文件,梳理的实用沟通技巧:
一、明确政策依据,强调教育导向
1. 引用法规核心内容 “根据2025年6月施行的《学前教育法》及相关文件规定,幼儿园需坚决杜绝‘小学化’倾向,禁止教授拼音、汉字书写、数学运算等小学课程内容,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教育部门明确要求幼儿园以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支持幼儿在社交、情感、运动、创造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 解释政策目的 “过早的学科知识学习可能抑制孩子的学习兴趣,甚至影响身心发展。研究表明,幼儿阶段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游戏和互动建立对世界的好奇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交技能,而非机械记忆知识。”
二、回应具体需求,提供替代方案
1. 关于拍照、拍视频的诉求,肯定家长关切: “我们理解家长希望了解孩子在园生活的愿望,教师会定期通过班级群、成长档案等方式分享孩子的活动瞬间,但需平衡教学精力与隐私保护。” 设定合理频率:“班级每周会精选2-3次集体活动或特色环节的照片/视频,重点记录孩子的参与过程与成长亮点,而非全程跟拍,以确保教师专注于教学引导。”
2. 关于学科学习的要求:如拼音、汉字、数学作业
(1)明确教育边界: “根据政策规定,幼儿园不得开展小学课程教学。例如,10以内加减法、汉字书写等属于小学教学内容,若提前教授可能违背幼儿认知规律,甚至导致入学后注意力分散。”
(2)提供替代活动建议:“家庭中可通过以下方式自然渗透学习:数学思维:玩积木时数数、比较大小;购物时分拣物品。 语言发展:亲子共读绘本,讨论故事情节;鼓励孩子用图画或符号‘写’日记。动手能力:折纸、拼图等游戏锻炼手部精细动作,为未来书写打基础。”
三、引导家长理解幼儿发展规律
1. 科学解释阶段性重点 “3-6岁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直接灌输抽象符号如汉字、算式难以被内化。游戏中的探索如角色扮演、搭建积木更能促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些是未来学习的基础。”
2. 缓解家长焦虑 “小学一年级课程已严格实行‘零起点’教学,学校会系统教授拼音、计算等内容。提前学习的‘优势’往往在二年级后消失,反而可能削弱孩子的学习兴趣。”
四、建立家园共育共识
1. 提供政策解读资源 “教育局官网已发布《学前教育法》全文及解读(附链接),建议家长参考官方文件,了解‘去小学化’的科学依据。”
2. 组织专题家长会 “幼儿园将开展‘游戏中的学习价值’主题沙龙,邀请专家解析幼儿发展案例,帮助家长更直观理解游戏化教学的意义。”
3. 个性化沟通渠道 “若家长对某个活动或孩子的发展有疑虑,可预约教师一对一沟通,教师将结合观察记录分析孩子的进步与需求。”
五、坚守原则,柔性表达:如我们非常重视您的建议,但教育政策的制定是基于大量儿童发展研究,旨在保护孩子的成长节奏。作为专业幼教工作者,我们必须遵守法规并承担社会责任。希望您能理解,并与我们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
推荐阅读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