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
今日巡课结束,我在走廊碰到几个学生,其中一个初三的孩子抱着作业本边走边嘟囔:“这周的物理作业简直像开盲盒!”这句话令我心头一震。咱们身为老师都清楚,作业本如同教学的测温计,如今连学生都开始抱怨“作业盲盒”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作业设计需要更新了!
上周进行随机巡课,我观察到三个典型情况:
1. 初二数学组,张老师布置的10道题中,有3道是上学期讲过的原题;
2. 五年级语文预习作业,全班52人统一抄写3遍生词;
3. 高一化学作业批改记录表明,王同学连续5次作业全对,但月考仅考了61分。
这些情况反映出三个关键问题:作业设计犹如“大锅饭”、批改局限于“打对勾”、反馈沦为“单相思”。今天咱们就围绕“系统性规划、差别化批改、数据化反馈”这三大改进策略,如同拆解智能手机一般,将作业系统拆解并重新组合。
一、系统性规划:避免作业成为“打地鼠游戏”
我们当前的许多作业设计如同打地鼠——毫无章法。上周五(3)班的英语作业,前两道题考查现在进行时,中间突然跳到情态动词,最后又出现宾语从句,学生做得晕头转向。这种“拼凑式”作业必须改变。
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1. 单元作战规划图:每个单元备课首先绘制“作业规划图”
例如,初三物理《电路》单元:
课前:拍摄家中3种电器的铭牌(认识真实电流值)
课中:设计故障电路排查任务单
课后:制作简易测电笔的说明书
如此一来,作业就形成了完整的学习链条,而非零散的“课后惊喜”。
2. 难度分级标识:每道题标明“基础关”“挑战关”“王者关”
上周我前往杭州XX中学调研,他们的数学作业本印有三种颜色的标识。学生反馈:“现在做作业如同玩游戏闯关,总想挑战紫色的题目。”我们也可以借鉴,用★级标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努力跳一跳就能达到目标”。
3. 跨学科串联:每月规划1次“主题作业包”
比如“舌尖上的物理”主题:
记录妈妈炒菜时的热传导现象(物理)
计算家常菜的营养成分(生物)
撰写美食制作说明书(语文)
这样的作业既减少了总量,又提高了思维的含量。
二、差别化批改:从“流水线作业”到“私人定制”
批改作业并非工厂质检,不能只是盖上“合格章”。上周我翻阅高一(7)班的作文本,30本中有28个“优”,但仔细查看内容,有的甚至连标点都未修改。这种“批量式”批改必须变革。
我们分以下三步进行:
1. 批改符号变革:从下个月开始推行“三色笔批改法”
红笔:知识性错误(必须改正)
蓝笔:思维提升点(建议优化)
绿笔:个性闪光点(特别标注)
就如同医院的体检报告,既有异常指标,也有健康建议。
2. 建立错题基因库:为每个学生配备“个人错题基因码”
比如给李同学贴上标签:
惯性错误:分式方程忘记检验
思维短板:空间想象能力有待加强
优势领域:数形结合表现突出
这些数据直接推送给科任老师和家长,形成教育的合力。
3. 推行20%面批制:每周每班至少面批5名学生
上周我参与高三数学组的面批,发现张同学总是在立体几何部分丢分。当面用橡皮泥搭建模型后,他恍然大悟:“原来俯视图是这个意思!”这种即时的互动比写十遍“仔细审题”都更有效。
三、数据化反馈:让作业成为“学习CT片”
……
获取资料方式:
第一步:点击下方名片并关注
第二步:点击发消息—联系客服或获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