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日
读
书
四月蓬勃生长的声音
给予生活向上的力量
看花·读书·写字·交友
幸福里二幼老师们
热爱生活、热爱教育的心
随着万物一起萌芽生长
这是一本讲述儿童数学学习和发展核心经验的书。书中详细阐述了学前儿童的数学发展的规律,七大原则。从“集合与模式”“数与运算”“比较与测量”“几何与空间”四大方面将儿童数学学习的核心经验归纳为9项——“集合与分类”“模式”“计数”“数符号”“数运算”“量的比较”、“测量”“图形”“空间方位”,每一个核心经验独立成章。读者能从其中领略到每个核心经验的若干要点,儿童在该核心经验学习中的发展性特点,以及如何有效地支持和促进儿童获得该核心经验等。它强调儿童在学前数学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应该抓住实际学习,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养成乐于学习的习惯和乐观的心态。
上周老师们围绕“集合与分类”主要针对教师给予的支持策略展开研讨,更进一步掌握教师在相关教学及幼儿游戏当中所能给予的引导方法,同时教研的氛围轻松愉悦,老师们争先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困惑,来听听看吧!
落实日常的支持与引导
大家好,我是西咸新区空港幸福里第二幼儿园小一班的教师李锋。经过提前自学《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的第三节“支持性策略与活动提示”和园内教师精心组织的教研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和收获,让我对教授幼儿数学相关内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中,书中提及到“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随机事件、特别创设的活动情境、幼儿自身参与的小游戏和语言故事中的情节或背景对幼儿进行集合与分类的感知和学习”这句话,他以简洁的言语道出幼儿如何学习数学的真谛,让我深有感触。因此,结合工作实际我总结为以下四点:
第一,日常生活的随机事件。“一日生活皆教育”,生活中充满了可提供幼儿感知和形成集合与分类经验的各种机会,在一日生活中幼儿是敏感的,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常常有十万个为什么?其实这正是融入渗透知识的好机会,例如天气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素材,教师可以向幼儿询问:“今天天气怎么样?”来引导幼儿观察并感知天气这一集合的特点,如今天是晴天还是雨天,亦或者是多云。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可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一个集合可以有不同的元素。
第二,精心创设的活动情境。幼儿年龄尚小,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会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真实体验到学习内容所涉及的场景。例如教师可创设“超市”的情境,将常见的各类物品分类摆放,让幼儿根据标签进行选择;或者将各种物品随意摆放,让幼儿根据自身想法去摆放在一起,不仅可以学习分类,还可以学习集合。
第三,幼儿参与的小游戏。陈鹤琴提出:“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在游戏中,幼儿的动机是:“我要玩”、“我要学”,而不是“要我玩,要我学”,达到“看似无教育,其实有教育的境界”。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找朋友”游戏,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幼儿都有不同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通过这个游戏,幼儿可以进一步理解集合与分类的概念。
第四,语言故事中的情节或背景。比如《彩虹色的花》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花的颜色和形状,尝试让他们分类等等。
总的来说,集合与分类的学习不需要特定的场所或器械,它就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利用,就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让我们一起用生活中的活动来引导幼儿进行有关集合与分类的感知和学习吧!
给予幼儿适合的支持
大家好,我是西咸新区空港幸福里第二幼儿园小二班的教师郝秉洁。通过近期学习的数学核心经验结合园内教研活动关于集合与分类教师支持性策略与活动提示,其中书中提到“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发展开展适宜的活动”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开展适宜的分类活动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都至关重要。以下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开展适宜的分类活动的建议:
一、小班幼儿(3-4岁)
小班幼儿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教师在开展分类活动时,应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实物分类:选择颜色鲜艳、形状各异的玩具或物品,让幼儿根据颜色、形状等特征进行分类。例如,将红色、黄色、蓝色的积木分别放入对应颜色的篮子中。
动植物分类:利用绘本、图片或实物,让幼儿认识不同的动植物,并引导他们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或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分类。
二、中班幼儿(4-5岁)
中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始萌芽,能够初步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分类活动时,应适当增加难度,提升活动的挑战性。
功能分类:让幼儿根据物品的用途进行分类,如将玩具、文具、餐具等分别放入不同的区域。这有助于幼儿理解物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材料分类:提供不同材质的物品,如塑料、木头、金属等,让幼儿根据材质进行分类。这有助于幼儿认识材料的多样性,并培养他们对材料的感知能力。
三、大班幼儿(5-6岁)
大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分类活动,并开始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分类活动时,应注重培养幼儿的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维度分类:引导幼儿根据多个特征对物品进行分类,如根据颜色、形状、大小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这有助于幼儿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自定义分类: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对物品进行自定义分类。例如,根据物品的颜色深浅、大小差异或功能相似性等特征进行分类。这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开展分类活动时,教师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适宜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宽敞、明亮的活动空间,确保他们能够充分观察和操作物品。同时,教师应确保活动材料的安全性和卫生性,避免幼儿受到伤害或感染病菌。
2.提供必要的指导:在幼儿进行分类活动时,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例如,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给予提示或引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和理解分类的原理和方法。
3.鼓励幼儿交流与合作:分类活动不仅是个体活动,也可以是集体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
总之,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开展适宜的分类活动,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关注幼儿的需求和兴趣,为他们提供有趣、有挑战性的活动体验。同时,集合与分类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无处不在,处处都是教育的契机,希望大家都能抓住恰当的教育机会让每个小朋友都参与其中。
幸福·寄语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让每一个生命幸福绽放!
供稿丨李锋、郝秉洁
编辑、校正丨张正兰
审核丨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