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沙水之
一起扮家家
游戏缘起:自然与
童真的邂逅
沙与水,无疑是大自然馈赠给孩子们最奇妙的礼物。它们那独特的流动质感和千变万化的形态,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瞬间点燃小班幼儿内心深处无限的想象力与探索欲望。这些充满好奇心、善于模仿的小宝贝们,带着平日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兴致勃勃地将锅碗瓢盆、奶粉罐、小铲子等日常用品纷纷带入沙水区。就这样,一场满载着创造、合作与发现的精彩沙水之旅,缓缓拉开了帷幕……
初次探索:沙水与生活的交融
当孩子们第一次踏入沙水区,他们熟练地拿起那些“生活道具”,开启了充满童趣的游戏。有的孩子拿起锅铲,专注地翻炒着“美食”,仿佛自己就是一位专业的大厨;有的孩子用奶粉罐精心堆叠“城堡”,搭建着心中的梦幻世界;还有的孩子手持小桶,努力舀沙“筑墙”,玩得不亦乐乎。有的孩子执着于挖坑铲沙,每一下动作都充满了干劲。阳光温柔地洒在他们沾满沙粒的笑脸上,每一颗沙砾似乎都在默默诉说着孩子们对这些自然材料的初次奇妙体验。
挖坑
铲沙、漏沙
做饭游戏
蓄水
沙子蛋糕
游戏推进:在问题中
成长的“小天地”
推进一:从“地上用餐”到“餐桌礼仪”
在初次分享交流后,“煮饭游戏”以高票脱颖而出,孩子们通过绘画等表征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游戏计划。
游戏开始后孩子们自主选择材料,游戏中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计划和想法进行游戏,并将自己生活中的情境迁移到游戏当中,在沙区玩煮饭游戏然后齐心协力搬来砖块、竹木片,准备搭建餐桌。
问题1:竹片做的桌脚总是无法固定,这可怎么办?诗诗灵机一动,大声说道:“我们可以用砖块搭桌子呀!”
1
用竹块做桌角发现没法固定竹块
然后选用砖块堆在一起,搭了一个小桌子
2
3
还用砖块放在旁边搭出了可以坐的椅子
问题2:搭好的小桌子空间有限,根本不够大家一起坐。清清见状,提议道:“那我们搭一张大桌子吧。”然而,在垒高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桌子总是失衡倒塌。
解决的办法
教师引导:这时,教师适时提问:“怎样才能让桌子又大又稳呢?”孩子们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互相示范、不断调整砖块的排列方式,最终成功建成了“稳固餐桌”。贴心的妞妞还特意用砖块搭出了配套的“椅子”。
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的动脑动手来尝试解决问题,游戏水平也不断提高。当大的桌子搭好以后,他们高兴的围坐在餐桌面前拍手,在游戏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成长印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将生活中的用餐经验巧妙迁移,逐渐理解了“餐桌礼仪”的含义。同时,他们在不断尝试和试误中,慢慢掌握了平铺、垒高、平衡等建构技巧。
推进二:从“无菜佐餐”到“田园小农夫”
孩子们在进行办家家的游戏过程中兴趣浓厚、目的明确,持续的时间也较长,孩子们一直在与同伴玩过过家的游戏,自己搭出了灶台,建好了煮饭的地方,弄好了吃饭的小桌子,但是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依旧只会用沙子来当食物。
“光有沙子做的饭,没有菜可怎么吃呀?”教师的这一提问,如同星星之火,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种菜”的热情。
孩子们纷纷拿起画笔,认真地规划着“菜地”的布局。
再次游戏
与此同时,沙水区也增添了许多新工具,如塑料蔬菜、小铲子等。
辉辉率先规划了“胡萝卜种植区”,随后,小伙伴们迅速分工,有的负责挖坑,有的负责浇水。尽管挖出来的水渠歪歪扭扭,浇水用的水壶也时不时漏水,但这些小状况丝毫没有影响孩子们对“丰收”的满心期待与喜悦之情。
搭建菜地
菜地建好以后餐桌上就变得丰盛了
成长印记:通过这次角色扮演游戏,孩子们对“食物来源”有了更直观的认知。在合作的过程中,他们也亲身体验到了种植的基本步骤。
推进三:从“往返运水”到“竹片引水”
“一趟趟来回运水,实在是太麻烦啦!”孩子们的抱怨声中,竹片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大家决定尝试用竹片拼接成“引水管道”。然而,问题接踵而至:竹片太短,拼接起来的接口总是漏水,而且手持竹片引水也让人感到十分疲惫……
清清和悦悦积极尝试连接竹片并用砖块垫高,可水却还是无情地从缝隙中溜走,尝试以失败告终。
后来,孩子们通过观察相关视频和图片,孩子们惊喜地发现了除了用竹筒搭水渠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引水。
经过多次尝试和思考,结合材料的特性,孩子们最终决定在沙地中挖沟渠来引水。
成长印记:在这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中,孩子们亲身发现了水的流动性这一特性。面对一次次的失败,他们学会了仔细观察、积极调整方案,逐渐培养起了变通的思维能力。
推进四:从“漏水沟渠”到“防水水渠”
挖沟渠引水是一次充满挑战的游戏。孩子们用小铲子一起挖沙坑,遇到坚硬的沙地时,他们还会一起想办法把它弄松,挖出了小洞后便想象成是泳池,有一些小朋友则拿着水壶去装水然后再倒进沙坑里,小朋友们观察到水都流进了沙子里面,所以乐此不彼的一直反复的玩这个游戏。
挖沟渠
往沟渠倒水,尝试蓄水
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沟渠一直也挖不大挖不长?
孩子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有孩子说到因为我们人太少了,要更多的人一起来挖,还有人说到因为这个工具不好用,那根据孩子们说的我马上投放了新的铲子供孩子们继续游戏,孩子们看到多了这么多新的工具,纷纷拿起新的工具就开始挖,同时老师们也一起加入游戏。
一起合作挖沟渠
通过一次次实践尝试和经验的铺垫,他们这次成功挖出了水渠,他们游戏中共同合作,在工具上和挖的方式上都有所调整,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同时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也在游戏中不断的提升。当他们不停往水渠里倒水发现总是干的,说明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
再次尝试蓄水,但水还是没法留到菜地
面对沙子吸水的现象,孩子们通过观看视频和老师的讲解,深入了解了沙子的吸水性。随后,他们灵机一动,想到了在沟渠底部铺塑料薄膜来防水的好办法。
当清澈的水流顺着防水水渠缓缓流向菜地时,沙水区瞬间回荡起孩子们欢快的欢呼声。而且,孩子们还悄悄在水渠里“养”起了小鱼,为这片小天地增添了更多生机。
成长印记: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孩子们深刻理解了自然材料的特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工程思维得到了有效发展。
推进五:从“搬砖难题”到“创意烧烤吧”
“砖头太重了,根本搬不动!”在搭建餐桌时遇到的这个难题,让孩子们的目光转向了新的材料——轮胎与网格板。萌萌不经意间将网格板放置在一旁,没想到它竟意外变成了一个“烧烤架”。这一偶然的发现,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一场别开生面的即兴“沙滩烧烤”派对就此开场。
孩子们用网格架当作烤盘,用树枝串起“烤肠”(小树枝或其他替代物),还用粘土捏出各种“美食”。在分工协作中,原本略显单调的沙水区一下子变身成为热闹非凡的“小餐厅”。
成长印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突破了原有的思维局限,学会创新利用材料。这场自发组织的游戏,也充分展现了孩子们出色的社会交往能力。
成长看得见:沙水中的“深度学习”
问题解决能手的养成:从搭建餐桌到建造防水水渠,孩子们在真实的游戏情境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地进行试验验证,并巧妙地迁移过往经验,像一个个小小科学家一样,深入思考、积极探索。
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反复操作沙水和各种材料的过程中,沙的可塑性、水的流动性以及不同材料的适配性等抽象的科学概念,逐渐转化为孩子们实实在在的身体记忆,帮助他们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温暖的教育陪伴: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巧妙地退居观察的位置,通过适时提问引导孩子们思考,精心投放材料支持孩子们探索,组织分享活动帮助孩子们巩固经验。让每一个充满惊喜的“哇时刻”,都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坚实基石。
游戏持续,探索不止
当沙水与“扮家家”游戏相遇,孩子们用天马行空的想象赋予沙粒鲜活的生命力,用真诚的合作编织出一个个精彩的游戏故事。从最初的独自操作,到后来的团队协作;从单纯模仿生活,到大胆创造生活,这场沙水之旅不仅仅是建构技能的逐步提升,更是孩子们在社会交往、科学认知、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全方位成长。
下一次,孩子们又会在这片充满魔力的沙水区创造出怎样令人惊喜的故事呢?让我们满怀期待,共同见证这群“小工程师”“小农夫”“小厨师”的下一次奇妙冒险吧!
——用细心观察守护童真,让趣味游戏点亮成长
编辑|曾玮珊
初审|徐艳玲
复审|许莉黎
终审|陈文娟
– END –

请关注公众号,发送"解锁码"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