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家长,
当发现孩子有语言迟缓问题时,
最初的想法都是这样的:
孩子就是不说话,会说话就好了。
让孩子叫人,付出多大努力都值得。
我就是想来学习怎么教语言的……
好像孩子只要会说话,其他方面都好解决了。但要知道,只有了解孩子本身的能力状况和语言康复的原则,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
很多家长都认为只要孩子开口说话,其它的都是小事情,孩子能够说话就是聪明的,正常的。其实,这是人们对儿童语言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的最大误区。
我们应当了解,语言只是沟通的工具之一,是孩子具备认知、情感、人际交往等基本能力后,用来与别人沟通的工具。
有的儿童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常常是自言自语,答非所问、不能告知他人描述清楚事物……造成这种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非社会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认知理解未能同步发展。
语言和认知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表达能力受认知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认知理解的发展,制约了儿童的语言表达,同时也影响了儿童的社交能力发展。
家长在对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时,往往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训练,而忽视了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没有将语言训练与思维认知训练结合起来。
要走出这个误区,就要求教导者在孩子语言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在解决生活问题的情景中,锻炼儿童的认知思维能力,在学语言、用语言的过程中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个性化语言训练,通过结构化的语言互动训练,如情景手势符号、语言符号、口语表达等练习,提高孩子的语言水平,激发语言输出。
通过伸舌、吹气、张闭嘴训练等,可以增强口部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同时,教授正确的发音方法,纠正错误的发音习惯,帮助孩子克服发音困难。
通过反复做唇肌训练动作,如吹气球、吹口哨等,锻炼儿童的唇部力量和协调能力。教授正确的唇部运动技巧,如翘唇、圆唇等,提高发音准确性。
通过强化词汇学习和记忆,利用关联记忆、分类游戏等方法提高孩子的词汇量。同时,利用视觉和动手操作活动,如拼图和搭建积木,促进孩子的空间感知和逻辑思维。通过故事讲述和问答互动,提升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叙事能力。
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语言训练过程,与孩子多互动交流,鼓励儿童用动作、手势、姿势、发声交流,促使儿童与他人交流,并迅速给予应答。对儿童感兴趣的物品和玩具,重复简单互动并告知物体的名称。
儿童语言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不重视,不解决!2-3岁是儿童语言发育的高峰期,家长要细心留意观察,一旦发现问题抓住最佳时机尽早解决。
声明:部分图文转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