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讲座
幼儿社会交往中的自我认知与情绪调节培养
您是否以为未来竞争力只看智商?
其实,人工智能越发达,情绪理解与社交智慧越珍贵。
4月23日,我园有幸邀请到复旦大学公共绩效与信息化研究中心战略专家、心理学客座讲师樊潇潇老师为小中班家长带来以《幼儿社会交往中的自我认知与情绪调节培养》为主题的讲座。
讲座介绍
讲座主要介绍了以下四个内容:
01 积极情绪的建立与发展
02 自信交往的关键:培养孩子的社交主动性
03 冲突-合作相关问题的引导方法
04 提升孩子社交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樊老师指出情绪能力是幼儿社交的关键,缺乏情绪反馈机制,社交将难以进行。作为家长,我们应在尊重孩子社会性发展水平的前提下,以积极情绪影响孩子,做好预期安排,在社交问题处理中保持稳定平静,积极解读事件。同时,需遵循社交“金标准”,适度放手或介入引导孩子社交,成为孩子的合作者和问题解决协作人,确保孩子不委屈、不弱势,助力其获得成功的社交体验。
讲座现场,樊老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家长们深刻认识到情绪与社交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到情绪对社会性交往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家长反馈
家长们纷纷表示,讲座内容贴近实际,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来自家长的反馈:
中四班圆圆爸爸:
这次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尊重孩子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重要性。樊老师通过专业的讲解,让我了解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交成长节奏。我学会了在支持孩子社交发展的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索、去尝试。此外,我还认识到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协作共进对于社交成长至关重要。通过共同解决社交问题、分享成功经验,我们不仅能够加深亲子关系,还能让孩子在社交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这次讲座让我更加坚信,只有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与他们携手共进,才能共同迎接未来的挑战。
中一班一一爸爸:
这次讲座真是让我收获颇丰,尤其是关于如何培养孩子自信交往的部分。樊老师提到了很多实用的小技巧,比如鼓励孩子在家庭中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支持。还有在社交场合中,教会孩子如何“不委屈、不弱势”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需求。这些技巧让我看到了孩子社交成长的希望,我决定从现在开始,更加积极地引导孩子参与社交活动,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勇敢地与人交往。
中二班晨晨妈妈:
我家孩子一直比较内向,社交上总是有些敏感。这次讲座真是给我指明了方向。老师提到了很多实用的策略,比如“提前预期”孩子的社交情境,帮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还有“去敏感化”的方法,通过逐渐增加社交暴露的机会,让孩子逐渐适应与人交往。这些策略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决定从现在开始,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走出社交的困境。我相信,在家长的耐心和支持下,孩子一定能变得更加开朗自信。
小一班瞳宝妈妈:
听完这次讲座,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情绪的力量真是太强大了。以前我总以为孩子小,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不用太在意。但现在我明白了,积极情绪不仅是孩子社交的润滑剂,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更好地与人相处。我学会了在孩子面前保持积极乐观,用笑容和温暖的话语去感染他们。同时,我也开始尝试提前规划孩子的社交活动,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逐渐适应与人交往。这次讲座让我意识到,作为家长,我们的情绪态度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二班小丸子妈妈:
这次讲座对我来说是一次及时雨,尤其是关于社交敏感问题的讲解,让我找到了解决孩子交友难题的钥匙。樊老师详细分析了孩子被孤立、交往范围小等问题的成因,并提供了去敏感化、社交暴露机会等实用策略。我了解到,通过“提前预期”和稳定平静的情绪调节,可以帮助孩子逐渐克服社交恐惧。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安排有效的社交资源,为孩子创造更多与同龄人互动的机会。这次讲座让我更加明白,家长的耐心和支持是孩子社交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家校引航,童心敢闯!
共享!共情!共未来!
-END-
文章撰写:周奕清
编辑发布:陈舒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