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细雨过后,孩子们想去种植园观察蔬菜长势。当孩子们走在湿润的小径上,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孩子们立刻被松软的地面吸引,此起彼伏的讨论声像跳跃的雨滴:”今天的泥巴好软呀!昨天来时还是硬邦邦的呢!””快看我的鞋底开花了!”三两岁的小脚丫踩出深浅不一的脚印,稚嫩的疑问自然流淌:”是不是雨水让泥土变魔术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感知周围事物的现象和变化”。此刻的种植园正是鲜活的自然课堂——土里的蚯蚓、冒尖的新芽、雨珠在菜叶上滚动的痕迹,都是孩子们探索物质变化的天然教具。基于这份对泥土的好奇,我们开展了课程故事《与’泥’有约》,将科学探究的种子播撒在湿润的土壤里。
课程网络图
1.语言:泥土初讨论
??:我见过的泥土是黄色的,上面有小蚂蚁。
??:我跟我奶奶去过菜地,菜地的泥土是黑黑的,那里种着白菜,泥土挖出来还有蚯蚓。
??:我上次用我的小铲子挖开泥土,里面有毛毛虫,还有虫子的宝宝。
??:我发现菜园的边上有很多泥土。
??:上面的泥土黄黄的、干干的。
??:摸上去特别硬的,用力捏也捏不碎。
2. 泥土在哪里
3. 调查表:泥土大调查
在细致的亲子调查活动中,孩子们像小侦探般翻动泥土、观察颗粒,家长用笔记录下每一个发现的瞬间。
4. 语言:绘本《小泥人》
在课程实施的第一部分”与泥相遇”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直接感知”理念为我们指明方向——重启自然启蒙教育。鼓励孩子们用双手感知雨后泥巴的松软,用鼻子捕捉泥土的味道。《指南》中强调,幼儿的学习应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们通过引导孩子们观察、触摸、闻泥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孩子们在泥土大调查和绘本《小泥人》的分享中,不仅丰富了对泥土的认识,也在实践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1.了解泥土
《纲要》中指出孩子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学习的,我们应从多个感官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望。
2. 科学:泥土的种类
泥土也是多姿多彩的,有着不一样的颜色,每一种土壤都有自己的特点,分布在不同的地域。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3.科学:泥土的用途
??:可以种小草
??:可以种花
??:可以种草莓
??:可以种茄子
??:还可以种树
原来,泥土不仅有不同的种类、质地,还有不同的用途。泥土可以盖房子、土培、玩游戏等。
4.科学:泥土的含沙量
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泥土的颗粒大小,观察三种泥土的颗粒大小及多少。
??:我用放大镜发现有一个黄黄的泥里面一粒粒的大沙子很多,摸起来扎扎的。我问老师,老师说那是砂质土。
??:我发现有一种土里面几乎看不到沙子,而且很好摸。老师说那是黏质土。
根据幼儿的发现,我们总结出:颗粒大的是砂质土;黏质土颗粒小;而不大不小的是壤土。
5.科学:泥土的渗水性
通过实验,孩子们发现,泥土具有渗水性,沙质土排第一,黏质土居中,壤土的渗水性比较弱。
在课程第二环节,我们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教育理念,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触摸、闻嗅等多感官探索泥土特性。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实践操作理解了泥土的类别、质地特征及功能应用,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后续我们将持续支持幼儿的自然探索活动,着重培养其观察比较、实验验证与创新思维能力。
1.语言:挖泥行动
??:挖土需要带上什么工具呢?
??:我知道,需要带上小铲子。
??:我和爸爸妈妈种树的时候,看到他们用铁锹挖土。
??:我奶奶用耙子刨土的,我们也用耙子刨土吧!
??:要把泥运到小推车里喔。
带着挖泥工具出发吧……
2.挖泥进行时
??:老师快看,我挖的土里有小蚯蚓。
??:快看,泥土里爬出了一群蚂蚁,它们好像在搬家。
??:我来闻一闻泥土是什么味道的。干干的泥没有什么味道,湿湿的泥闻上去臭烘烘的。
3. 健康:运泥大比拼
运泥比赛开始啦!”兰兰举着小推车喊道,我的车跑得超快!”
4. 艺术:泥浆吹画
当泥浆遇上一群有创意的小朋友,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呢?一起来看看娃娃们的泥浆创意吹画。
5. 艺术:创意泥塑
孩子们对”捏泥”活动兴趣盎然,由此衍生出创意陶艺课程。通过实践发现,陶泥既能塑造人物形象,也可制作杯盏等生活器物,更能仿真各类美食造型。欢迎莅临指导,共同品鉴童趣盎然的艺术成果。
6.社会:种植植物
通过前期对泥土的观察,积累了不少相关知识。孩子们早就迫不及待,在家长带领下开始了泥土种植。
7.社会:护泥行动
泥土沁润童心,孩子们在翻掘间触摸到自然的脉搏。他们蹲身观察落叶如何化作春泥,追随蒲公英根系与枯枝共舞的轨迹
当稚嫩的手指拾起垃圾时,环保的种子已破土而出。这些幼小的身影穿梭林间,俨然成为生态链上最灵动的守护者,用童真丈量着文明与荒芜的距离。
课程实施的第三部分
课程小结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荣县西街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