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作为宁夏的“父亲山”,在长达20亿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地质结构,孕育了丰富的物产,沉淀了深厚的底蕴,镌刻了史前人类灿烂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幼儿园课程资源。
我们抓住教育契机,立足本土资源,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展了“石头”项目式学习活动。
周末,七禧和爸爸妈妈去了贺兰山,在贺兰山,他发现了许多石头,形状各异的石头激发了他无限的遐想,于是七禧将一些石头带到了幼儿园里。
周一,小朋友们来到教室,看到了展示柜上摆放的石头,纷纷上前观察,七禧介绍了这是他在山脚下捡的石头,拿着手里的一起说,这块石头像虾。
哈浩宇拿来放大镜仔细观察石头的细节,马宇泽好奇地拿着石头来回揣摩,小朋友之间引起了一场关于石头的谈话。
幼儿讨论
我觉得贺兰石摸起来冰冰的。
宁雨馨
这块石头看着像猫耳朵,还像一条鱼。
熊猫
我觉得贺子虔捡的那块石头像一块不一样的砖头。
李羽昕
这个贺兰石是有波浪的那些,卷起来像海浪一样,普通的石头摸起来平平的。
程妙歌
班里展示的石头引发了小朋友的观察与讨论,来到户外,无意间看到的一块石头瞬间提起了他们的兴趣。由几个人的发现演变成了全班小朋友的石头大揭秘。
讨论石头
部分幼儿从最初的捡石头,变成了挖石头,户外草地上的一个大坑变成了男孩子的兴趣所在地,哈浩宇跳进坑里,在坑壁上挖着土。老师问几个小朋友在挖什么。
哈浩宇:我们在挖煤炭!煤炭就是挖出来的!
师:那你怎么保证挖出来的一定是煤炭呢?如果是别的东西呢?
周梓潼:陨石!这里是陨石!
熊猫:煤炭,这里就是煤炭,煤炭就是黑色的。
贺子虔:像翼龙的翅膀。
大家互相讨论着自己找到的石头,有的已经开始用石头进行了游戏。游戏过程中新的问题出现了,马思琪手里的一块“石头”掉在地上摔碎了。
王惜说道:你这块儿不是石头,是土吧!
高梓琼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老师,你看我拿的这块一层一层的,像岩层,它应该不是石头。”
惠奥然:我这个有好多小孔,它是一块陨石。
熊猫立马反驳道:陨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太空垃圾,它不是石头。
关于自己捡到的物体是不是石头,成了小朋友们的一个新话题。
第一阶段的石头发现已让孩子们生成了关于石头的一些问题:
“我找到的这块东西是不是石头?”
“煤炭是石头吗?”
“这可能是一个土块!”
于是大家决定化疑问为行动,开始研究自己发现的这些石头。
调查研究1:寻找搬运工具
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发现了各种各样的“石头”,对于自己发现的石头都有一些想法,于是大家决定将这些石头带到教室去研究。
在搬运过程中,赵胤哲首先发现了安吉木屋里的锥形桶,他提议使用锥形桶装石头,把石头搬到教室。大家非常认可赵胤哲的建议,纷纷跑去拿锥形桶,当桶不够时,大家自动组队,两人或者三人一组将石头放在一个桶里一起搬回教室。
调查研究2:清洗、摆放石头
石头拿到教室后,大家觉得灰尘满面的石头与我们干净明亮的教室格格不入,大家决定给石头洗个澡。
清洗之后的石头怎么办呢?
放在哪里?
怎么放呢?
小朋友和老师在教室里一起找到了一块适合摆放石头的位置,位置找好后,老师问小朋友们:这么多石头,我们按照什么标准来摆呢?
五环说:按照形状来摆,圆形的放一起,长方形的放一起。
梁艺凡:按颜色分。
刘锦莃:按大小分,把石头分成大、中、小。
经过协商,最后大家决定按照大小来摆放石头。
教师分析
“石头”这个项目是偶然生成的,幼儿对石头进行观察和发现,针对石头不断提出问题,成为项目推进的动力,从而使偶然的、游戏式的观察逐渐变成有疑惑、有目的的调查行动。在初期的探索过程中,幼儿经历了“发现—问题—访问”三个环节。随着问题的出现,进一步的调查也即将展开。
问题一:哪些不是石头?
蒙氏区域游戏时,几位小朋友发现了以前曾关注到的石头标本盒,标本盒里各式各样的石头引发了小朋友们的兴趣。大家把自己捡来的石头与标本盒里的进行比对。
经过一番对比观察,大家发现石头的种类非常多,石头之间的不同点也很多,如:黑色的不一定是煤炭,有的石头会发光。
不知不觉间,大家又回到了户外游戏时提出的问题:我们捡来的东西哪些不是石头?哪些是石头?
调查研究1:家长访谈、网上搜索
幼儿从捡来的样品里找出了自己认为不属于石头的样品,放学后带回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大多数小朋友都是通过访谈家长得出了初步结论。熊猫自己上网查资料,得出了对自己手中样品的部分认识。同时还将这种学习方法介绍给了小朋友。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调查的?
熊猫:我是用手机查的。
师:可是小朋友们不会打字,怎么输入问题 呢?
熊猫:可以用语音输入。
师:那百度查出来的文字小朋友不认识。
熊猫:可以看视频,有视频讲解的可以看。
调查研究2:儿童访谈
通过对家长的访问和初期的诊断,幼儿对于石头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第二天,在教师的组织下,孩子们展开了一场儿童访谈。
赵胤哲:我昨天带回去的样品表面有许多小孔,它不是石头,是烧废的煤炭。
马宇轩:我带回去的这块是石头,它上面有许多白色的小骨头,这是恐龙化石。
高梓琼:我昨天带回去的不是石头,是土块儿,我在地上使劲儿一摔,就碎了。
孟子萧:我拿的是一块废铁,我妈妈告诉我的。
马宇泽:我回家问妈妈这是不是石头,妈妈说,这是一块棕色的砖头。
熊猫:我昨天带回去的是两块儿砖,砖有两种,一种是用水泥做的青砖,还有一种是用土做的红砖。我昨天拿回去的是两块土砖。
惠奥然:我这块石头上面有很多坑,我和妈妈管它叫陨石。
熊猫立马补充道:陨石可是很重的,抬都抬不动。
问题二:什么是石头 ?
1
石头是硬的,软的就不是,很容易掰断的也不是,有些石头可以掰断,因为它是很薄的那种石头。
2
有些石头是陨石,有些石头是恐龙化石;有些石头是用水泥凝固的,有些是土石头;有些石头是滑溜溜的,有些石头是很粗糙的。煤炭也是石头,但是它怕火。
3
如果不确定一个东西是不是石头,那就把它和我们知道的石头砸一下,如果不确定的东西被砸碎了,砸出来了像灰一样的粉末,那它就是水泥做的,就不是石头。相互砸的两块石头得一样大才行。如果砸的过程中两块石头都没碎,那不确定的那个东西就是石头。
诊断活动:什么是石头?
在讨论中幼儿发现,自己对石头的定义还不充分、不完整,有许多疑惑还没有解决,
“陨石是不是石头?”
“煤炭是不是石头?”
“满足什么条件才可以叫石头?”
幼儿自身的已有经验已经无法帮助他们解决对石头的定义问题了。在老师的提醒下,幼儿开始思考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来了解石头。会议中。幼儿总结出的探究路径如下:
|
|
访谈 |
卖石头的人,建筑工人,喜欢研究石头的人、教授、博士、大学老师 |
问机器 |
百度、抖音、快手、天猫精灵 |
找机构 |
博物馆、图书馆、书店、地质博物馆、大学 |
教师分析
经过初期的家庭访问,幼儿对于石头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大家互相交流经验后,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开始对石头给出自己的定义。定义从最开始的具象描述,变成了方法检验,儿童会议中不同的定义方式互相启发着幼儿,不论结果是否统一,大家都开始对石头给出自己的定义。由此,幼儿的探索也从提问进入到了假设环节。
调查研究1:互联网搜索
浏览器搜索
在熊猫小朋友的建议下,大家开始用浏览器搜索。小朋友们互相研究,点击麦克风的图标,开始语音输入自己的问题,“什么是石头”,问题输入后,弹出了许多网页,页面内容全部是文字,此时幼儿求助的目光投向老师。
生:老师,这里怎么没有视频?
老师告诉幼儿在搜索框下面的一行文字中有一个选项叫视频,点击视频选项出来的所有内容就都是视频啦!
幼儿按照老师的说法操作后,出来了关于石头的各种视频。大家依次点开视频开始学习。
丰富的搜索软件
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贺子虔忍不住发问:还有什么可以查问题?
于是,幼儿将平板上的所有软件都试着检索了问题,发现很多软件都可以用来检索问题,它们都会出现相关的视频介绍。
调查研究2:学习记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调查研究3:总结梳理
通过幼儿的总结发现,大家查阅到的内容集中在石头的种类、特点、石头的分布地点、石头的用处。幼儿对石头的了解如图:
调查研究4:参观
经过线上搜索查阅视频后,幼儿对石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是视频观看所获得的经验仍然是间接的,在前期提出的探索方法中,幼儿说到了去地质博物馆和综合博物馆参观。为了进一步了解石头,老师和家长商量后,联系了博物馆工作人员,准备组织幼儿进入博物馆。
参观地质馆
实地参观时,幼儿用手机拍照记录自己对石头的发现,馆内还有许多视频文字信息,幼儿看不懂时,请老师讲解视频内容。参观过程中,幼儿也有了很多有趣的发现。
尹唯瑾:我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一块巨大的海百合化石。
曹雨晨:我看到了许多石头,有的像水晶,有的像香蕉皮的颜色,有的像果冻的绿色,还有很多岩石,有许多漂亮的石头。
马昱卓:我看到了化石的形成过程。
马宇轩:我看到很多水晶一样的石头,有长,有短,有粗,有细。但是我有一个问题,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是挖出来的还是地面上本来就有?地球的南北极的中心好像有水晶,用特别的东西才能挖出来。
高梓琼:我看到了和氏璧,和氏璧是玉做的,玉是石头的一种,我从手机上查到的。
几个小朋友又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与收获,马宇轩又有了新的想法。
马宇轩:石头是地壳运动挤出来的,因为太干没有水,还有可能是土被腐蚀了就变成了石头的样子。
教师分析
参观过程中,幼儿不断拍照记录下自己觉得重要的事物,同时交流讨论自己的新发现。结合前期线上视频搜索了解到的石头,实物参观后,幼儿对于石头的认知图式开始进行了同化和顺应。
参观博物馆
依照幼儿的前期计划,班级另一组幼儿来到综合博物馆进行参观,进入博物馆后幼儿开始寻找与石头相关的内容,幼儿与门口的工作人员了解后,得知一楼有一个关于石头的展厅。进入展厅后,幽暗的光线,潺潺溪水声,小朋友们仿佛穿越到了远古的山林当中,幼儿很快发现了与我们调查相关的石头,但是最让大家感到新奇的是石头上的画。
参观岩画展厅的过程中,幼儿使用拍照、绘画等方式记录着自己的发现。通过自己的参观和老师的讲解幼儿对博物馆的岩画有了初步了解。
贺子虔:岩画是怎么刻上去的呢?
马宇泽:古人喜欢在石头上刻牛羊,还有太阳神。
问:你看到的岩画上都画了什么?
1
我看到的图画上身体像人,但是头不像。
2
一幅岩画上有几个人追着羊跑。
3
有的图案像人,有的像植物,很奇怪。
4
上面有早期人类。
5
我觉得可能是一群狼在追一只羊,然后羊就藏在石头后面,狼找不到它,就去找其他的动物来补充食物。
6
我感觉那些奇怪的画面是太空舱被破坏后外太空的种子掉下来,当时的人们就把它画上去了。
问:过去的人会把什么画在石头上?
1
把他们的生活画上去。
2
画的他们的计划,洞穴里的画是标记,告诉其他族群这里已被占领。
3
经历过的事情。
4
他们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会把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画下来。
5
把危险的事情画下来,做警示。
6
把他们去世的亲人刻上去,怀念他们。
问:过去的人为什么要制作岩画呢?
1
怕忘记。
2
记录自己的生活,学校学习的痕迹。
3
没有纸,所以画在石头上。
4
告诉今天的人们在很久之前就有人类了。
5
为了怀念逝去的人和事。
6
当指路牌。
问:如果你生活在古代,你会怎样记录生活?
1
在石头上记录。
2
在地面画,在冰面上画。
3
刻在树上。
4
在竹简上,墙壁上。
来到二楼展厅,水洞沟遗址是宁夏的一处重要景点,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来到石器时代,石头又变化出了新花样,又刷新了幼儿对石头的认知。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观看石器时代的器物,幼儿会发现,古代的石头会被用来造兵器,生火,做厨具。在原始社会,石头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教师分析
博物馆内的岩画展厅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及时把握幼儿兴趣,通过高水平提问,促进幼儿高阶思维发展。
此处教师提问以布鲁姆分类法为依据,由六个认知级别组成,从简单到复杂依次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低水平的提问只需要记忆能力,而高水平的提问需要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即很有可能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进行更高水平的,创造性的思考。由此幼儿将进入更高水平的发展。
图书馆查阅
紧挨着博物馆的一栋建筑就是图书馆,几位小朋友提议去图书馆找找线索,看能否收集到更多的信息。一入馆,看到一面大电子屏,幼儿尝试操作后发现电子屏可以用来检索图书。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幼儿检索了有关石头的书。检索完毕后,根据书柜前的分类号,幼儿开始查找自己需要的书。在查找过程中马伊诺惊喜地发现了与石头有关的书,高兴地和小伙伴们翻看了起来。
由于时间原因大家决定将这本书借回教室仔细研究。在老师的帮助下,幼儿成功借到了书籍。
讨论分享
参观过程中,大家都在积极仔细地观察,做记录,虽然看到的东西都一样,但是每个人的收获和 思考却是不一样的,甚至参观时的关注点也不一样,于是老师组织了一场分享交流会,请大家说一说自己的收获与发现。
多元表征
分享展示和集体讨论后,幼儿对于石头的了解已经非常丰富了,在整理自己的学习记录时,小朋友们的表征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部分幼儿开始模仿老师使用思维导图来整理自己的收获。
调查研究5:专业讲座
参观博物馆、地质馆、图书馆后,幼儿对于石头的了解愈加丰富,由于参观过程中无专业人员讲解,幼儿所获经验大部分来源于自主观察,仍缺乏专业认识,于是教师积极联系家长资源,邀请北师大中学部地理学科马老师走进幼儿中间。
在课堂上,老师讲解了石头不同颜色的成因,岩石圈的三大类及鹅卵石的形成等问题。
教师分析
经过多渠道的调查研究后,幼儿对于石头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经历了飞跃式地增长。在多元表征阶段,教师组织幼儿创新性使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名心智导图,利用思维导图的表征方式,一方面帮助幼儿整理已有经验,梳理知识层级关系,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另一方面,思维导图使幼儿的思维形象化,有助于成人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情况。
通过幼儿对思维导图的使用可以发现,幼儿在学习和调研中对于石头项目的开展都即将进入高潮阶段,经过系统多渠道的调查与学习后,幼儿也将会迎来更多变革性行为。
变革性行为一 :担任小老师
果果二班的“石头”项目式学习进行得非常热烈,幼儿的研究热潮也影响到了园里的其他老师和小朋友。豆豆二班的小朋友对石头也非常有兴趣,于是,他们邀请大班的哥哥姐姐来为他们讲解一些关于石头的知识。
问:当完小老师你有什么收获?
1
我觉得弟弟妹妹他们如果还有关于石头的问题我还会去给他们分享的。
2
弟弟妹妹很认真的听我讲,我感觉很好。
3
我觉得当老师很辛苦,小朋友很调皮,不过我还想当小老师。
4
他们有一丢丢调皮,抢我抽杆夹还不换。
5
我想让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6
我觉得他们对石头的奥秘了解的更深入了,教会他们,我很开心。
变革性行为二 :石桌行动
为支持幼儿创作的需求,老师在楼道里为大家设计了石头工作台,小朋友们在区域时间和过渡环节可以自由操作。同时为给幼儿提供更多的创作灵感,发散幼儿思维,过渡环节中教师用一体机播放石头的创意设计视频,幼儿在欣赏过程中被一张桌子吸引了兴趣,因为贺子虔之前提到过想做石桌和石凳,所以在欣赏石桌照片时,幼儿之间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幼儿纷纷认为我们也可以制作一台这样的石桌,并且决定对图片中的石桌进行改造,用两块大石头做桌子腿,找一块大木板做桌板。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我们需要两块大石头、一块长木板,使用切割机给木板切洞。
幼儿园之旅——寻找石材与切割机
诊断问题:石头如何上楼梯
工人叔叔帮大家把石头运到楼下后,新问题产生了,石头如何上楼梯呢?大家召开儿童会议讨论后,商量出了四种搬运方法。
儿童会议中贺子虔在统计每种方法的得票
每种搬运方式的最终得票与排名
行动1:搬运石头
行动2:制作桌面
在木工坊进行手工活动时,幼儿发现木工坊内有一块很大的木板,很适合作为石桌的桌面,征得负责老师的同意后,大家抬着木板开始了下一步行动。
行动3:组装
一番努力后,石桌行动终于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小朋友们自制的石桌已经开始投入使用。在使用中石桌可能还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积极探索并勇敢尝试的石头小队一定也可以处理接下来要面对的各种问题。
教师分析
幼儿怀着对石头的兴趣,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为了满足好奇心,大家不断地访问、查资料、参观,认知一次次被刷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探索,像艺术家一样创造。
在探索中,大家逐渐掌握了认识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沉淀。最终,磨练出了石头般坚硬顽强的品格,这种优秀的学习品质也会帮助孩子们解决今后学习与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好消息!本报栏目持续征稿中!
请您点击下方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