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
在推进教育强国的建设中,儿童文学应发挥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以故事的力量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8月20日,首届上海儿童文学与教育论坛暨2023上海“小百花”儿童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举行。
作家和青少年拿起笔
创作属于当代儿童的故事
在颁奖会上,上海市作协副主席马文运先生介绍了本届“小百花”儿童文学奖的开展和获奖情况。他说,“小百花”儿童文学奖作为上海第一个儿童文学奖项,不仅鼓励作家为儿童创作好故事,也鼓励青少年拿起笔,创作属于当代儿童的故事。让青少年在阅读与写作中,感受故事的力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触摸时代精神的脉搏。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马文运先生介绍本届“小百花”儿童文学奖情况
会上,“小百花”儿童文学奖成人组获奖代表邹华英(笔名朵朵)与大家真诚地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感受:“很高兴,《外婆头上戴了一朵云》这篇童话得到了组委会的肯定,我写这篇童话的目的,是想借用外婆热情、善良、而又平凡的普通形象,来传达出对老人的敬重,希望用有限的文字,尽可能地体现文学的使命和价值,使小读者能够读完故事后,尊老爱幼、懂得感恩。”
“小百花”儿童文学奖成人组获奖代表邹华英发言
青少年组获奖代表是来自上海市虹口区复兴实验小学的翟路骐同学。他表示,感谢文学帮助他记下灵感,安放那些无处安放的想象。
“小百花”儿童文学奖青少年组获奖代表翟路骐发言
“2023年‘小百花’儿童文学奖涌现出了一批上乘之作,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这样一个步履匆忽的时代,依然有那么多人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激情。”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简平作为2023上海“小百花”儿童文学奖终评委代表,对本届作品表达了高度赞赏。“成人组一以贯之地践行儿童本位,以真挚的情感描摹童年,描摹少年儿童,并且注入有益的教育。青少年组的作品门类多样,题材丰富,更显儿童本真和天然,令人惊喜。”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小百花”儿童文学奖终评委代表简平发言
另外,简平老师在会上还特别谈到要“要悉心保护孩子的写作热情”。他认为孩子学习写作,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为了去应试、考学、成为作家,而是为了记录一些东西。而一个人的记录并不只是属于个人,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民族的记录,一个国家的记录。
儿童文学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
儿童文学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如何把作品中承载的中国精神传递给孩子?颁奖会还进行了上海儿童文学与教育论坛。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仲立新提到,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始终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稻草人》的作者是叶圣陶先生,他是一名小学教师,更是一名教育家。中国的儿童文学从创作之始 ,便开始了教育与内化的作用,肩负着对儿童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精神塑造的重要使命。儿童文学作为儿童教育的一种路径,希望在建设教育强国中,能更好发挥教育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丰富儿童的精神品格,促进儿童的精神发育与成长,增强儿童文化自信。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仲立新发言
语文特级教师、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认为:“语文的差距就是人的差距,精神思想是做人、做文章的价值所在,对此,教育者是有责任的。”他介绍了五浦汇实验学校的办学理念,立足诗教、礼教、乐教、科教、家教,传承仁爱精神,注重孩子的全人生教育,努力培养他们成为谦谦君子。
上海市儿童世界基金文学幼儿园是一所以幼儿文学为特色的幼儿园,保教主任陈妍慧以具体的案例,分享了如何营造合适的阅读氛围、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等幼儿文学的综合阅读方法,让孩子全方位的感受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
教育从来不是抽象的,小学语文教育和儿童文学的关系尤其紧密。在论坛上,儿童文学评论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学斌认为,儿童文学素养是语文老师的核心素养,儿童文学也是语文教育的核心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约68%是儿童文学作品。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中体现着善良勇敢、永不放弃、追求梦想等核心价值观,而小学语文教育就是教我们的孩子感知、理解、把握作品中的中国精神。
首届上海儿童文学与教育论坛
儿童文学是一种“大写的教育”
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上海市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主任、《上海作家》杂志主编杨斌华先生做了主题演讲。
儿童文学的本质是文学,教育性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功能。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诗性应该与教育性做到贯通一体。杨斌华说,好的儿童文学应该做到以审美为主,儿童文学的教育无疑是一种“大写的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充分地认识世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充实他们的自我,挖掘其内在潜能。
作为评论家的杨斌华老师敏锐地注意到,当下的儿童文学作品越来越关注中国儿童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他说,创作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审美力和教育性在新时代得到有机统一,相融共生,互促互进,也是讲好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的重要一章。
就如何讲好新时代中国儿童故事,杨斌华老师也分享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中国故事是历史的叙事,更是当下的叙事。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是表达对中国的想象和表述,另一方面是反映中国的现实本身所呈现的丰富和复杂的情境。中国故事里的“讲什么”“如何讲”“谁来讲”始终是吸引思考和探究的重要主题。中国故事是大历史,也是每个人的具体而微的命运所在。我们就置身在中国故事之中,而中国故事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呈现。讲述新的中国故事,有赖于文学家创造性的感知、体验与表达。只有通过这样的作品,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一个时代,更深刻地认识世界与我们自身。
上海市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主任、《上海作家》杂志主编杨斌华发言
讲好中国故事
成立上海儿童文学
与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组
中国儿童的精神根植于传统文化,又在时代中发展,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精神谱系。会上,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发挥教育与儿童文学原创和媒体传播优势,成立“讲好中国故事”上海儿童文学与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组,旨在让广大作家、教师探索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为儿童打好精神底色。课题项目组将开展儿童文学与教育研究、交流、培训和教学研讨等活动。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好儿童画报》《少年日报》联合举办,得到了上海市文联、上海市文明办、上海市托幼协会及英雄集团的支持。本届“小百花”儿童文学奖成人组共收到作品约1200篇,共有45篇作品获奖。其中,熊威的《赖床大王》、彭帆的《假如书本会说话》、邹华英的《外婆头上戴了一朵云》、柴乔娜的《彩虹是风的蛀牙》、程俊东的《四季》、刘滢的《那么约好了,春天见》、瞿幼芳的《吃字的日记本》、李丽娜的《全家福》等作品荣获成人组小百花儿童文学奖。
青少年组共收到作品8000余篇,有近800篇作品获奖。其中,上海市虹口区复兴实验小学翟路骐、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宝山双语学校林芸馨等同学荣获青少年组特等奖。活动奖品由英雄集团赞助。
为优秀指导老师和优秀组织奖获得者颁奖
为“小百花”成人组获奖者颁奖
为“小百花”青少年组获奖者颁奖
记者|姜丽军 许琼琦
摄影|顾力丹 蔡韬亮
编辑|徐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