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经典导读]
亲爱的老师、家长朋友: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指导者,所以不断学习、丰富自我,助力儿童成长是我们的责任!
但是在这个快节奏时代,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一本书很具有挑战性,因此我们愿意发挥专业教育工作者的优势,精心选择优秀教育书籍,采用试听结合的方式,带领您走进学习提升的境界!
亲爱的老师、家长朋友:
你们知道吗?婴儿刚出生时喜欢看黑白相交的地方,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彩球?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开水?他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他为什么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畅畅是冬天出生的。出生后四十几天,他开始抬起手臂使劲往嘴边送,一次、二次,三次,都没成功,畅畅懊恼地“哼哼”着。我们帮他把手送到口里,他立刻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一天天过去,畅畅的活动能力越来越强,用口的机会也越来越多。100天的时候他开始频繁吃手指,几乎整天小手都在口里。吃完大拇指再吃食指,有时甚至把整个拳头塞进口里。
到会用手抓东西时,到手的东西必然要送到嘴里进行“检验”,畅畅口的敏感期延续了很久,家人、朋友甚至不认识的人看到他这样都会忍不住制止,每逢这时他就痛苦得又哭又喊。
然后畅畅开始咬,见什么咬什么,把玩具咬得“嘎嘎”响。接着就是咀嚼、吞咽,再后来就开始吸饮料管,吃固体食物,还逐渐地学着发音。有时我真担心。比如他要尝瓜子皮、栗子皮,咬笔帽,我总担心他咽下去造成险情,但又不敢阻止,怕影响他的学习过程,只能在旁边提心吊胆地看。但每一次他都会原封不动吐出来。有一次他吃了一口带皮的苹果,居然把皮吐了出来,把果肉吃了,真令人惊讶!
原来孩子初始是用口来感知世界的。
婴儿在喝过糖水后会拒绝喝白水,是因为婴儿用口来认识自身之外的各种事物和世界,也用口唤醒自己的身体,包括手和脚。
在最早,口全方位地被使用和自我训练,以便健全口的功能,口里什么都放,放到塞不下为止,再吐出。不仅如此,同时口还肩负着发现这个世界的工作,连“软”与“硬”这样抽象一点的概念幼儿也都用口来认识。幼儿喜欢用口来分辨,打开每一个食品包,吃一口放下,再开另一包,再吃ー口……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几盒不同的巧克力,几种不同口味的水果,都被孩子们打开了,吃一口这个,再吃一口那个。而成人的想法是“吃完这一个,再吃那一个。”成人仅仅把它理解为吃,计划地吃,并关注节约。这是个社会系统的价值观念。孩子吃的目的是认识味道,了解外在,建构自我,这是一个生命系统的价值观。当成人强制性地要求儿童节约时,儿童生命的建构和内心的需求就会受损和不断地挣扎。
通过口而健全口的机制,通过口来认识世界,这个时期能持续到6岁以后,只不过0-6岁、尤其0-2岁是婴儿高度把注意力放在开发和使用口上。再大ー些、满足口的需求依然是一种心理的需求,常常表现在玩了,还不能是一个完满的结束,玩了,吃了,才会画一个完满的句号。这个特点成人容易看到。随着其他敏感期的到来,通过口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悄悄地退居二线了。
END
让我们在学习中共同成长,在分享中持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