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劳动教育贯穿基础教育全学段。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可使幼儿建立正确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获取受益终身的成长经验。文章以“生活、创造、收获”为主题,对幼儿园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劳动实践展开探讨,从“生活”“创造”“收获”三个视角出发,结合教育实例提出可行之策,以供幼儿教师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生活教育理念劳动实践生活创造收获策略
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是打好素质教育基础、助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生活教育”理论由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强调生活独有的教育价值,并建议教师深度开发生活环境及元素,以生活为线索为幼儿构建教育活动。在“生活、创造、收获”主题下的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对劳动资源、劳动项目、生活情境的开发,为幼儿构建综合性、全面性的学习活动,在点滴生活劳动项目中丰富幼儿的劳动体验,使他们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一、生活——挖掘生活劳动契机,掌握丰富的劳动技能
生活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调整教育视角,立足实际生活为幼儿构建全新的活动项目。基于该理念的幼儿劳动教育,教师可从幼儿一日生活出发,关注不同生活环节,开发生活劳动项目,让幼儿在点滴生活中掌握丰富的劳动技能。
(一)一日生活皆教育,生活劳动巧融合
“一日生活皆教育”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师将幼儿在园内的所有环节都作为开展教育工作的契机。生活教育理论即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与“做”,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有效的学习经验[1]。基于理论要求及幼教工作特点,教师应立足实际生活,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从事劳动项目,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劳动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清晨入园时,幼儿从室外走进室内,需要在更衣间更换室内鞋,脱掉外衣,并将个人物品放在自己的橱柜中。在此环节中,教师可“放手”让幼儿独立完成劳动任务,减少成人所给予的帮助。比如,让幼儿独立更换室内鞋,尝试自己整理个人物品,学习叠衣服,尝试分门别类整理物品等,为幼儿预留充足的劳动空间,借助生活环节实施劳动教育,让幼儿养成正确的劳动习惯。又如,在区域游戏结束后,教师要把握劳动教育的机会,让幼儿合作整理区域卫生。如在美工区让幼儿清扫桌面上、地面上的碎纸屑;在建构区让幼儿分门别类地整理好积木箱子,并做好颜色、种类区分,将积木箱整齐地放在指定地点;在图书区让幼儿根据书籍标识将图书放回书架上,并保证图书摆放整齐等,这些皆为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生活常规,实施劳动教育,督促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例如,在幼儿每次离开座位后,教师要提醒幼儿将椅子推回桌子下;在幼儿喝完水后,教师要提醒幼儿将水杯放在指定位置上。总而言之,教师要利用好一日生活中的不同环节,把握住每一个可实施劳动教育的机会,有效践行生活教育理论。
(二)劳动任务责任制,生活环节建意识
幼儿劳动习惯与劳动意识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间能够达成。基于生活教育理论,教师可立足一日生活中不同的学习项目、游戏活动,为幼儿创设“劳动任务清单”,并以分组合作形式开展劳动教育,让幼儿互相督促、互相监督完成劳动工作,通过劳动责任的划分,让幼儿在生活中逐步增强劳动意识,达到理想教育的目标。
在设计“劳动任务清单”时,教师要从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出发,任务内容要随着幼儿能力及时调整,以保证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性。例如,在小班劳动任务清单的设计上,由于该阶段幼儿生活技能较弱,能担任的劳动任务有限,教师可为幼儿选择较简单的生活劳动,如玩具分类、为绿植浇水、帮助老师发餐勺、督促同伴将物品归位等,通过劳动责任的划分让幼儿意识到劳动对生活的重要性。在设计中大班劳动任务清单时,由于这一阶段幼儿生活经验日益丰富,教师可将全班幼儿分成五个劳动小组,分别承担为绿植浇水、扫地、擦桌子、分发餐具、为同伴打菜等劳动任务,并让各个小组幼儿分工完成,确保每名幼儿都能参与到班级劳动管理中,利用劳动任务强化幼儿劳动意识,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种植活动学技能,实践劳动促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内容逐渐呈现“全面化”特点,种植教育受到了大力支持与发展,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通常情况下,幼儿的种植活动在户外自主游戏中开展,是幼儿一日生活的组成部分。在生活教育理论下劳动教育的开展中,教师可结合种植活动,向幼儿介绍简单的劳动技能,通过实践学习强化幼儿劳动意识,让幼儿在实践中获取更加真实的劳动体验[2]。
在种植活动开展后,教师要学会退出幼儿的活动,仅在必要时刻予以幼儿一些劳动指导。例如,在春季“播种”环节中,需要幼儿在播种前“松土”,教师可让幼儿独立查找有关“松土”的劳动资料,了解需要准备哪些劳动工具及劳动工具的正确用法;在幼儿实施劳动项目时,教师可关注幼儿的劳动行为,并针对幼儿错误的方式作出指导,让他们掌握正确且有效的劳动技能。以此类推,在播种、浇水、除草、施肥、赶鸟、捉虫等各劳动项目中,教师都可以让幼儿独立完成劳动任务,通过种植活动让幼儿掌握全新的劳动技能,在劳动中感知农民伯伯的辛苦与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形成“尊重劳动者”的意识,促进幼儿在实践劳动中发展,将劳动教育价值发挥到最大。
二、创造——观察生活劳动事件,自主创造劳动工具
基于生活教育理论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创造”主题即要求幼儿能根据劳动活动获取丰富的创造灵感,并能将其运用到劳动项目中,以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带领幼儿分析劳动任务,让幼儿基于劳动问题创造劳动工具,以促进幼儿劳动意识的提升。
(一)关注劳动现象,提出活动问题
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幼儿所掌握的劳动技能越来越多,面对不同的劳动任务,他们也会提出较多与之相关的问题。在“创造”这一主题下,教师可让幼儿基于劳动现象“提出问题”,并展开思考,提升劳动教育质量,让幼儿在生活劳动中获取更多有效的生活经验。
以幼儿种植活动为例,在户外种植区中,幼儿分别播种了黄瓜与小白菜。在幼儿精心照料下,两种蔬菜苗快速成长,但全新的种植问题也随之诞生:黄瓜苗是“软骨头”,幼苗虽然越长越长,但是无法“站起来”,在地上乱糟糟地缩成了一团;小白菜苗虽然全部“站起来”了,但是由于幼儿采取了撒籽的种植方法,菜池中长满了白菜苗,且越来越拥挤。基于种植现象,幼儿纷纷询问教师。在生活教育理论下的劳动实践中,教师可鼓励幼儿思索问题产生的成因,并让他们通过查阅绘本、询问家长等方式寻找问题答案,为后续劳动教育的实施做好铺垫。
(二)分析问题成因,制订解决方案
观察劳动现象、发现劳动问题、确定问题成因、制订解决方案,是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幼儿制订解决劳动问题方案的过程,便是其“创造”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与构思,让幼儿回忆生活中的素材,在生活教育理论中促进幼儿劳动创造力的发展[3]。在幼儿提出问题后,教师可鼓励幼儿自主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以经验交流、互动探讨等形式制订正确的解决计划,为劳动学习做好准备。
仍以幼儿种植活动为例,幼儿通过多种途径找到了植物幼苗的成长问题,了解到“黄瓜需要搭建攀爬架”,而“小白菜需要做疏苗处理”。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教师可让幼儿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如“用哪些物品制作植物攀爬架?”“用什么方法疏白菜苗?”“需要用到哪些工具?”等,让幼儿针对劳动问题再度展开探索。最终幼儿决定使用户外材料区中的废旧木棍与废弃水管制作攀爬架;将矿泉水瓶用剪刀剪出一个斜面,作为小白菜苗的疏苗工具。
(三)动手实践创造,增强劳动意识
随着幼儿前期劳动准备工作的完成,教师便可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在幼儿劳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幼儿劳动过程中的合作者、支持者、参与者的角色,在必要时刻引导幼儿解决问题,提高幼儿动手实践的能力,在实践性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幼儿劳动意识,取得更为显著的教育效果。
仍以种植活动为例,在幼儿开始搭建攀爬架和进行疏苗前,教师可让幼儿自主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劳动小组,明确各个小组的劳动任务,以顺利开展实践活动。例如,搭建“攀爬架”的劳动项目可分为捆绑攀爬架、安置攀爬架、加固攀爬架等步骤,教师可鼓励幼儿独立分组,不同幼儿负责不同劳动任务,在劳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又如,“小白菜疏苗”的劳动项目可分为制作疏苗工具、移除场地菜苗、开辟新种植池、移植原有菜苗等,教师可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分工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劳动工作线,以进一步提升生活化劳动教育价值,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使幼儿真正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在幼儿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劳动体验与感受,并结合农民伯伯的种植情况,向幼儿讲解种植的辛苦,升华劳动教育价值,达成理想的教育目标。
三、收获——总结生活劳动经验,获得丰富劳动体会
在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幼儿学会劳动、掌握劳动技能,还要让幼儿收获劳动经验、总结劳动体会,促使他们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发挥出劳动教育的真正功效[4]。
(一)总结生活劳动经验,提升劳动认知度
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要求教师在生活中为幼儿创设劳动教育契机,以逐步提升幼儿劳动认知度。在“收获”主题下,教师可从不同教育活动入手,针对不同劳动项目向幼儿提出不同的问题,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在经验总结与体验讲述中对劳动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例如,在丰收季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在种植园中采摘蔬果。在采摘结束后,教师可结合整个种植项目,向幼儿提出问题:“种植活动开展了三个月,大家有了第一批收获。回忆整个种植过程,大家有什么体验?”这样的问题旨在让幼儿自主总结劳动经验,说一说自己的劳动体会。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为幼儿播放农民伯伯的播种视频,让幼儿获取更加深刻的体验与感悟,以提升幼儿的劳动认知度,达成教育目标。
(二)感悟生活劳动意义,树立劳动价值观
让幼儿感悟生活劳动的意义,可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生活教育理论下,为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劳动体验与感悟,教师可借助生活中不同劳动项目,为幼儿提出多项假设,让幼儿意识到生活劳动的意义,以得到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5]。
例如,在主题活动“形形色色的劳动者”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幼儿播放生活中常见的劳动者及其劳动的画面。比如,凌晨清理城市卫生的环卫工人,高温下站在马路上指挥交通的交警叔叔,深夜中忙碌在急诊室的医务人员,连夜清理马路积雪的工人等,通过社会生活中的劳动情境展开教育活动,让幼儿认识不同的劳动角色。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提出问题假设:如果生活中没有这些劳动者,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让幼儿立足生活经验展开讨论,进一步了解劳动者的伟大与不易,从而感悟到劳动的真正意义,并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落实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
四、结束语
生活是幼儿获取生活经验、生活技能的基本路径,教师可积极践行生活教育理念,深度开发幼儿生活中可运用的劳动资源,并将其科学运用在教育活动中,以生活化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在丰富幼儿生活经验的同时提升幼儿实践的积极性,让幼儿获取丰富的劳动经验,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李林娜.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幼儿园劳动教育活动生成与实施:以大班劳动教育活动“柿子熟啦”为例[J].第二课堂(D),2022(9):96.[2]杨诗琪.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生活教育,2022(9):26-29.[3]周晨.浅析陶行知的幼儿游戏和劳动教育思想[J].知识文库,2022(16):73-75.
[4]潘洁.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策略探研[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8):194-196.
[5]王一凡,蔡宗模.陶行知劳动教育观对新时代幼儿劳动教育的启示[J].生活教育,2022(8):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