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热爱、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基于儿童的视角,我园教师从“问题”出发,以“课程”为支架,阶梯性地展开了幼儿自主性项目学习活动,进而支持幼儿探究行为的持续性与科学性发展。
YEAR-END SUMMARY
一、项目缘起:抓住教育契机,探秘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学期,大班的一个班级更换了钢琴,原来的那架旧钢琴就闲置在了班级门口。于是,教师和孩子们将其当成置物架,摆放各种颜色与材质的作品,虽不断调整,但大家总觉得其与周围环境并不和谐……有的孩子指着钢琴上的一幅扎染作品说:“我们可不可以用这种布铺上去试试呢?”“这种布是怎么来的,是买来的吗?"“我觉得它的花纹很漂亮。”在不断交流中,孩子们对扎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扎染是我国民间特有的一种印染方法,其工艺精美,扎结、浸染出的图案丰富,很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孩子们感兴趣的扎染作品不仅可以美化公共区域环境,还可以让他们在扎染之旅中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这样的想法后,一次与扎染约会的项目旅程就自然开启了。
YEAR-END SUMMARY
二、项目目标:追随儿童的问题,厘清与扎染互动的可能
在年级组审议时,教师提出了众多问题:“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们进行扎染?“我和孩子们一样,见过扎染风格的成品,那扎染的过程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和孩子们可以发生哪些互动?”“通过扎染,可以促进孩子们哪些方面的发展?我们梳理出教师的困惑,以便引领教师更全面地了解扎染艺术,从而更好地支持幼儿参与扎染活动。
(一)教师先行
年级组教师迅速分工合作,解决自己心中的疑问。(如图1)
虽然教师们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心中还是存在诸多疑问。如:“买回来的染料真的能染布吗?”“布这样绕绕裹裹就能出现好看的花纹吗?’带着疑问,我们开启了第一次尝试。在亲身体验后,教师们恍然大悟,不仅总结出一些扎染小窍门,还提炼了适合孩子们操作的方法。当教师有了兴趣和经验后,如何回归儿童立场支持幼儿进行扎染?接下来,我们组织了儿童会议。
(二)儿童会议
在儿童会议中,我们鼓励幼儿提出自己心中的困惑,教师及时记录并归纳总结,从而确立项目目标。
YEAR-END SUMMARY
三、项目过程:关注儿童的经验,以课程为支架层层递进
在整个项目探究过程中,教师始终关注儿童的经验,在其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跳一跳、够一够”的目标,进而促使幼儿的扎染经验不断提升。(如图2)
问题一:扎染布藏着什么秘密?策略支持:开展集体教学活动,多通道欣赏扎染作品,感受扎染独特的色彩美。(如图 3)
教师解读:孩子们通过欣赏扎染作品、观看与扎染有关的视频,充分感受到古法扎染的神秘以及有趣。带着“扎染布中藏着什么秘密”这个问题,我们开启了探究之旅,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带领孩子走进扎染,了解古法扎染的制作工序以及社会价值,掌握适合操作的基本扎染方法,欣赏生活中的扎染作品。问题二:哪些东西可以包裹在布里,皮筋怎么扎在布上?
策略支持:鼓励幼儿留心生活中的材料,选择更安全、便于操作的材料。(如图4)
教师解读:师幼共同筛选适合使用的安全便捷材料,如使用率非常高的雪花片,路边随处可见的石头,废旧的瓶盖都是很好的扎染材料。在这里还有个小插曲,绕皮筋是幼儿在扎染初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但对刚刚升入大班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困难。为了让枯燥的技能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教师选用了一些简单的儿歌,如:“(左手)小手帕、伸出头,(右手)大拇哥、二拇弟,团结友爱做游戏,拉开小皮筋、套一套、拧一拧,套一套、拧一拧,拧成项圈真神奇。”又开展裹弹珠、裹雪花片等活动,启发幼儿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想象:“我们将弹珠、雪花片裹在手帕里,像什么?猜猜看能变成什么?看谁变得又快又多。”幼儿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想象力也随之发散:有的说像冰糖葫芦,有的说像一朵云、一片花……他们边操作边和同伴交流:“我包了一串棒棒糖。”“我种了好多花。”“我种下一朵朵蘑菇。”[1]捆扎技能练习与游戏融合,促使幼儿的专注力、创造力与想象力都得到了发展。
问题三:我们的布可以用什么染色?策略支持:基于幼儿猜想,分组探究寻找合适的材料。(如图5~图7)教师解读:在这场与“染”的邂逅中,孩子们经历了陌生、好奇、探索、尝试到最后成功的一系列过程。他们在体验与操作中感受了植物的朴素简约之美,体验了颜色、花纹、工具之间相互组合带来的艺术冲击。在共同探索各种染的玩法中,幼儿懂得了同伴间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发展了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收获了让生活变美的能力。
问题四:扎染好的漂亮布可以干什么?策略支持:“布”期而遇的集会,感受布发生变化的惊喜时刻。(如图8~图11)
教师解读:幼儿园环境既是课程创生的来源,又是课程实施的载体和结果,也是基于儿童的生活事件、游戏探索等形成的多元化课程资源。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不同,“儿童的视角”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强调不论年龄大小,儿童有权利对自己生活、游戏、学习的空间提出自己的设想,进行自主设计、决策。这意味着教师要积极邀请儿童参与环境的创设过程,减少单纯利用儿童的作品进行环境布置的做法[2]。因此,我们将原来三楼的空地打造成民间艺术长廊的互动环境,充分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我们也通过开展美术活动“美丽的扎染”,邀请孩子们进一步完善走廊的环境。在一次次活动后,幼儿觉得需要把扎染固定在一个区域中,这样可以减少材料拿取的不便。于是,走廊的一角诞生了扎染体验区,这是基于儿童立场、邀请儿童共同参与、经过精心设计的体验区(见图12),扎染体验区的创设由内而外地表现出教师对儿童的尊重、信任和接纳。
YEAR-END SUMMARY
四、项目延伸:满足儿童的需要,建立儿童自己的扎染铺子
(一)花草铺
布置:桌子中间放有鲜花、树叶、小锤子、盒子、塑料胶、剪刀、装垃圾的小篓子;在每个座位前摆放布袋、长条布、贴有布的扇子等。(如下页图13)内容:幼儿任意选取鲜花和叶子,将其用胶固定在布上,并用锤子敲击,从而拓印出花、叶的形状,装饰在班级小景中。
(二)荷包铺
布置:一张扎染的布铺在草坪上;线绳、染好的圆形布等。(如下页图14)内容:幼儿用绳子将布四周的孔穿起来;在布的中间放一些棉花或碎布;将绳子收紧,并包扎好。
(三)装饰铺
布置:圆形的桌子、桌布;染好的长条布、双面胶、树枝、花瓶;装饰花瓶的物品(染布、珍珠、蕾丝等)以及置物盒。(如下页图15)
内容:将染好的布围绕树枝卷成花的形状,并用双面胶固定;用布等材料将花瓶装饰好。
YEAR-END SUMMARY
五、项目反思:基于儿童的视角,深层次推动儿童探究
(一)借助项目活动,明确儿童的探究兴趣
项目活动是一种以过程模式为取向的课程类型
在组织项目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婆基子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以儿童的问题为中心,强调儿童主动探究的过程。在探秘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的活动中,其蕴含的核心经验包括感受、欣赏、表现、创造、归属感、交往、合作等,教师需要对这些核心经验进行整合,明确哪些是幼儿的已有经验,哪些是需要发展的新经验,进而预设活动的目标及内容。在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给予幼儿想说、敢说的空间。但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能通过多种通道引导幼儿查资料、做调查,从而让幼儿在不断探秘的过程中充分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二)借助项目活动,归还儿童的活动主导权
生成性的课程强调教师需要追随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在其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计划,师幼携手共建课程。项目活动强调项目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个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推进儿童的接纳与反应,教师和幼儿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活动计划,这一过程也是尊重儿童选择权与决定权的体现。在“我和扎染有个约会”项目活动开始前,教师通过年级组审议进行自主学习,厘清思路后再带幼儿进行儿童会议,参与儿童的讨论,及时记录儿童的问题并形成儿童海报接下来,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兴趣列出关于扎染的问题清单,同时鼓励他们不断探索。在整个活动中,幼儿自主决定探究什么、怎么探究,活动生成的内容取决于儿童本身。
(三)借助项目活动,满足儿童的成长需求
在项目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儿童的兴趣,同时也要关注儿童的发展需求。当然并不是儿童所有感兴趣的东西,都值得他们花费心思和时间探究。“探究的主题必须是一个值得更多学习的主题,是一个有意义的、蕴含着丰富教育价值的主题。”[3]对于幼儿兴趣所蕴含的核心经验和教育价值,教师应做全面分析,以支持幼儿探究的深入。在“我和扎染有个约会”项目活动中,教师分析了该项目最有可能提供的领域学习经验,如设计扎染图,幼儿进行线描画;动手尝试扎染,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用扎染好的布装饰班级环境、美化园子里的小角落,体验成就感等。当儿童完全置身于活动中,教师则需要通过观察记录儿童已经具备了哪些能力,哪些方面还需要给予进一步的支持,这种学习情境一直贯穿项目活动的整个过程。
(四)借助项目活动,引导儿童的持续探究
复盘整个项目活动,教师始终坚持把儿童的表面兴趣引向深层探究。正如刚开始我们做的年级组审议一样,只有教师明白了“扎染的秘密”才能支持儿童深度探究相关问题。围绕儿童关于扎染的问题,有些教师可能会认为通过一次简单的谈话、组织一次集体美术活动就能解决,但我们借助了项目活动的力量,让幼儿有了更多值得探究的点。因为,在项目活动中,儿童是实施的主体,教师则是幕后的观察者、记录者与总结者,教师需要精密的观察和科学的反思,以识别儿童的兴趣是处于表面还是深层,适时进行价值分析,及时进行丰富的探究资源供给,支持以及鼓励儿童通过“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再次解决问题”这种层层递进且又循环的模式挑战新的内容,满足探究的欲望,以此引导儿童的兴趣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福利:关注+V:免费拟论文框架
有需要的私信我噢
【参考文献】
[1]冯国平.大班“美丽的扎染”系列活动开展的探索与实践[J].早期教育
(美术教育),2020(3):6-9.
[2]王海英,回归儿童立场的幼儿园环境创设[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
2018(11):4-7.
[3]陈露,许佳绿,王春燕,项目活动实施的审思:内涵、问题与对策[J].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