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或多篇)为了解决阅读问题而写的文章。
前两天,有一个同行的小伙伴向我反馈了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在回答她的问题之前,我想到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她在阅读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现在的我为什么没有存在这样的问题呢?” “我以前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我是如何解决的?” “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我的解决办法又有哪些?”
等我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我居然开始理解了她,因为曾经的我就遇到过类似的问题。那么,我是如何消除类似阅读障碍的?这也是我想写这篇文章的由来。
关于阅读,我想把目前能想到最全的学习实践收获分享给你们——我亲爱的读者,这也是我花了30年才明白的真相。由于我的自由时间比较碎片化,所以我会分成好几篇文章来进行梳理,大致的思考路径是: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如何走出阅读的误区,常见阅读问题答疑,以及个人成长阅读书单。
001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自从学习了黄金思维圈,在决定做一件事情之前,我开始喜欢先搞清楚做这件事情的目的和本质,以期提升一个认知层次来看待它,从而产生不一样的动力。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阅读又有什么好处呢?
我认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改变,是对我们整个思维方法的重新塑造。
如何理解这句话?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些年我走过的弯路。
我的阅读之路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因兴趣阅读。我爸爸是一名乡村教师,受家教影响,我从小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因兴趣而读书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那时候就是全凭兴趣胡乱看书,家里的不多的藏书几乎都被我翻完了。
比如,《读者》《知音》《微型小小说》《童话大王》……其中,我的阅读记忆尤深的有两本,一本是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一本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尽管当时有很多内容根本看不懂,但是丝毫不影响我哭得稀里哗啦的。
第二个阶段:因跟风阅读。我的中学时代还没有电脑也没有手机,有的是校门口可以租借的一摞一摞的小说。那时候还没有分辨好书坏书的概念,都是你看我看大家轮流看。
所以,我在初中阶段看了大量的言情小说,知名的有琼瑶、席绢、亦舒,记不起名字的还有一大堆。在高中阶段又看了大量的青春疼痛文学,郭敬明、韩寒、安妮宝贝、徐璐……由于太过沉溺,以致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文风都出奇地“疼痛”。
第三个阶段:因无聊焦虑读书。现在想想,我的大学阶段基本就是在无聊和焦虑当中度过的。我就读的是师范院校,师范学校的最大特色就是女生多并且勤奋。每天看着对门寝室的学霸们乐此不疲地去图书馆占座上自习,我就觉得对不起汗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所以,我缓解焦虑的方式就是去图书馆借一大堆的书回来搁在床头,每周乐此不疲地借书还书。在这个阶段,我翻看的大多是文哲史一类的书籍。
回头想想,当时无所事事,为了缓解焦虑而阅读的效率是非常低的,整个大学阶段看过的数百本书,加起来还没有《锵锵三人行》一档节目对我开阔视野产生的影响大。
第四个阶段:因无望没有读书。我从2011年出来工作以后就很少看书,更别提为了提升专业而读书,我甚至都搞不清自己的专业精进方向。这期间(2011~2020)将近十年的时间,忙着找工作、找朋友、找财富、找功名,唯独忘记了找自己——这些年看过的书加起来可能都不到50本。
这个阶段的心态其实是非常浮躁的,很急切地想要改变现状,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去用力,也不是不想读书,就是感觉很无望,不知道阅读有什么用处,就算读了也记不住,更没有耐性读下去了。
第五个阶段:因成长而读书。我重新开始阅读是从去年学习理财开始的,从《小狗钱钱》《财务自由之路》《理财就是理生活》《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把时间当作朋友》《财富自由之路》《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价值:我对投资的思考》到《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圈层突破》《认知觉醒》《认知驱动》《费曼学习法》……
我开始认识到什么是长期主义、什么是认知驱动、什么是黄金思维圈、什么是费曼学习法等等。我意识到自己这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心智的成长,这也是这个阶段的阅读对我最大的馈赠。
想来阅读真是我最大的艳遇。幡然醒悟得有些迟,故而像艳遇一样忧伤。
(PS:想起荔枝唱:“妈妈不在家,出门上班了……”,我去上班啦,未完待续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