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家里的毛芋头发了一些芽,芽是小小的,有的几乎还看不见芽,我想着把毛芋头拿回幼儿园,看看它会和小朋友们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过程:
当我把毛芋头放在植物角之后,引起了幼儿的讨论:“这是毛芋头,我认识。”“我家里也有,我吃过,软软的。”“它里面是白白的。”“外面是黑黑的。”“有的地方是胖的,有的地方是瘦的”……
我们去年种植过生菜,再加上我们水培过土豆,所以幼儿对水培和土培都有一定的经验。
雨桐说:“我们水培吧!水培的话,我们能看到底下。”
政赫的草莓种在幼儿园一颗,他还是觉得种在土里更好,其他幼儿也纷纷说说自己的想法,我们决定想土培的幼儿一起土培,想水培的幼儿进行水培。
加上毛芋头的数量不是那么足,出现了小组或者多人种植,最后我们发现还是支持水培的幼儿更多,他们觉得水培可以看到更多,种在土里看不到根。
在水培的时候,我看到有的幼儿将毛芋头横着放、粗的往下、粗的往上、全部淹没在水里、水淹没到毛芋头的一半、水少等多种方式,政赫的土培是把毛芋头粗的一边放在了扇面并且将其露出来。
一周之后,我们发现:
雨桐说:“毛芋头长出了嫩嫩的芽,毛芋头,有躺着的,有粗的往上的,也有细细的往上的;躺着的毛芋头和竖着的毛芋头发芽的地方都是一样的,大的芽都在粗粗的那边唱出来,我原来以为它在细细的那边发芽,结果是在粗粗的那边发芽,我还发现竖着放的毛芋头比横着长的毛芋头发芽快!”
对此,多数幼儿提到毛芋头发芽这个话题,于是我们能进行了一次讨论关于毛芋头发芽的讨论:
浩强说:“横着种的,我还以为会横着长芽,没想到还是在胖胖的地方长的。”
小朋友们发现毛芋头在粗的那边发芽,有小朋友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浩强说:“毛芋头在粗的那边发芽,粗的是它的头,营养物质都在那边。”
锦源说:“头是最好的发芽地方。”
小佳:“我觉得是毛芋头就是在头那边发芽。”
雨桐说:“最好的生长地方就是在头。”
政赫:“我觉得头的那边是有种子的。”
明轩:“不管怎么放,都是在粗的那边发芽。”
小佳:“粗粗的那边养分多。”
政赫:“空气也好。”
子恒说:“粗粗的那边,内部水多。”
家宏:“大自然就是让它在头上长。”
教师小结:在本次毛芋头发芽话题的讨论中,孩子们展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敏锐的观察力。
从浩强发现横着种植的毛芋头未如预想横着长芽,到集体聚焦毛芋头在粗端发芽的现象,孩子们积极思考、热烈交流。大家纷纷提出猜想:有的认为粗端是“头”,营养物质集中;有的觉得此处空气好、水分足,适宜生长;还有的将其归结为神奇的自然规律。
虽然这些想法还略显稚嫩,甚至部分尚未触及科学本质,但每一个观点都是孩子们探索世界的独特印记,是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认知去解读自然现象的勇敢表达。
此次讨论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对植物生长奥秘的探索热情。
有小朋友发现毛芋头是先发芽,到现在还没长根呢!
4.9长出了像竹笋一样的,小朋友说:“难道还要长竹子吗?”
也有小朋友说:“这尖尖的,就是它的叶子,它还没有完全长大,长大之后就是叶子啦!”
早上的时候,幼儿发现毛芋头长出了尖尖的,像竹笋一样的。
到下午离园的时候,像竹笋一样的就展开了翅膀,大部分叶子已经张开。
4月18日,长出了第三片叶子。
总结:
本次活动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发展。
但活动中也存在不足,如对植物生长科学原理的引导不够深入,未能及时提供更多科学资料帮助幼儿验证猜想;观察记录方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
未来活动中,教师将提前了解更多科学探究环节,如设计对比实验等,帮助幼儿深入理解植物生长规律;丰富观察记录形式,鼓励幼儿用绘画、图表、文字等多元方式记录,全面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持续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热情。
大一班2025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