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谈谈家庭教育中的被允许,上次听了由实验幼儿园莫老师分享的一场家庭教育志愿活动,主题是: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由此想到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当了妈妈后,我对孩子的教育态度,除了言传身教,在一定规则下,允许孩子做自己。
一、“被允许”是安全感的基石
孩子的成长本质上是不断试错、建立认知边界的过程。当父母允许孩子表达真实的感受(比如愤怒、委屈),允许他们尝试“不完美”的选择(比如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如何分配时间),甚至允许他们在安全范围内经历挫折(比如摔倒后自己爬起),孩子会逐渐形成一种内在信念:“我的存在是被接纳的,我的探索是被支持的。”
这种无条件的允诺,让孩子在面对外界挑战时,内心始终有一个“安全基地”,从而更有勇气去冒险、去试错。
反之,若孩子从小生活在“不允许哭”“必须按父母说的做”“失败了就是错”的环境中,他们会习惯隐藏真实自我,将安全感建立在“满足他人期待”上,成年后容易陷入自我怀疑或过度讨好。
二、“被允许”赋予孩子自我认同的力量
儿童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孩子的首要目标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当父母允许孩子保留自己的喜好(比如喜欢粉色的男孩、讨厌数学的女孩)、尊重他们的独特性(哪怕与主流标准不同),孩子会逐渐相信:“我不需要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我本身就有价值。”
这种自我认同的底气,能帮助他们在青春期面对同伴压力时,坚守自己的原则;在成年后面对社会规训时,不轻易迷失自我。
例如,一个被允许“不够优秀”的孩子,不会因一次考试失利而否定自己;一个被允许“发脾气”的孩子,能更健康地处理情绪,而非压抑成心理问题。
三、“被允许”是独立人格的孵化器
“允许”不是放任,而是在规则与自由之间建立弹性边界。比如,允许孩子表达不同意见,但教会他们用尊重的方式沟通。
这种“有界限的允许”,让孩子在体验自主的同时,学会责任与担当,逐渐成长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
心理学中的“权威型 parenting”(权威型养育)理论也印证了这一点:高接纳与高要求并存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往往更自信、更具社会适应力。
因为他们知道,父母的“允许”不是无条件的纵容,而是对他们“能够做好”的信任——这种信任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赋能。
四、如何践行“被允许”的智慧?
1. 接纳情绪,而非评判行为:当孩子哭闹时,先说“我知道你很伤心”,再引导解决问题;
2. 赋予选择权,从小事开始:让孩子决定晚餐吃什么、周末去哪玩,逐步培养决策能力;
3. 允许“不够好”:告诉孩子“失败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将错误转化为成长的机会;
4. 区分“需要”与“规则”:允许孩子表达需求,但明确底线(如安全、尊重他人),帮助他们理解自由与责任的平衡。
真正的“被允许”,是父母用行动告诉孩子:“你可以做自己,哪怕不够完美;你可以去探索,哪怕会跌倒;因为无论如何,我都在这里,理解你、支持你。”
这种底气,会成为孩子未来面对世界的铠甲——让他们在风雨中站稳脚跟,在未知中敢于前行,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从未被否定,也从未被抛弃。
正如诗人鲁米所说:“当你被接纳时,不是因为你完美,而是因为你的不完美被温柔以待。”
这,便是成长最坚实的力量。
自主游戏下,生动诠释了被允许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