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教活动现场,每天都会出现幼儿需要帮助的不同场景。面对这些情况,教师的处理方式存在差异:有的老师不知如何回应,选择视而不见;有的老师因怕麻烦而直接包办代替;有的老师则选择退后一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梳理思路、自主探寻解决办法;还有些老师善于鼓励幼儿积极尝试。
值得强调的是,当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教师应及时、积极、主动地做出回应。
这种回应并非直接给予答案或者包办,而是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呈现,既可以是语言引导、行动支持,也能够体现在适时提供材料,甚至是精心设计的环境创设细节之中,从而帮助幼儿在探索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
实录:
今天下午放学后,林铄急匆匆跑上来,说妈妈,我需要你帮助。
他没给我讲让我帮他什么事情,我回应一声好的,然后收拾一下就随着他下楼了。
他把我带到综合区的收纳处,用手指着长木梯说:妈妈,我需要你帮我把梯子弄进去。
我心里是很开心的,和他一起玩的小伙伴走了,而他坚持收纳,并且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之后,主动寻求帮助。
帮到他把梯子抬上来一边后,我立马退后,因为后面的我预判他自己可以推动,我观察到后面的他确实可以自己推进去。
他收完长木梯之后开始收四角梯,收完四角梯之后收垫子。
最后,剩下两个小垫子时,又遇到了困难。垒的太高了,放不上去了。
他尝试将一个垫子垫到底下,依然放不上去。
他又过来说:妈妈,你帮我把垫子放上去。(其实这个时候,我可以直接帮他把垫子放上去,然后下班回家,但我没有这么做。因为我知道麻烦是最好的老师,孩子解决麻烦的过程就是学习成长的过程。)
我问你遇到什么困难,他说太高了,放不上去,我又问,你观察一下周围有没有可以用的材料?
他说我知道了,需要梯子。他去推来了四角梯。(这也基于他前期的经验)
这个四角梯对小班小朋友讲,是个大件。需要很大的力气才可以推动。
然后他又拿来了长木梯。这个收纳过程,不但把最后剩的垫子没放进去,还把收纳完的梯子又拿出来了。
他费劲的把长木梯的卡扣卡到四角梯上,他们班没在综合区游戏过,这个经验也是每天放学后探索的。
我就看着他在那里尝试,其实这个长垫子上面已经没多余的空间放垫子了。
一瞬间,他已经到了四角梯的上面,这时候,我立马靠近,随时准备着保护他。
他感觉到有危险后,又退了回来。
我想,他可能要放弃了,接着观察,他又给了我惊喜,他一手扶着梯子一手扶着垫子,打算用头把垫子拱上去。
这个办法没成功。
他下来后,接着又去拿了一个长木梯接在后面。
然后他助力,垫子很丝滑的上去了,然后又滑下来了。
他又去拿了一个长木梯。我在想他认为是长木梯的原因。
这下,他有点不耐烦了。再来一次互动吧,我让他观察一下,梯子的位置,他看了一下,立马调整了方案。
我以为,他要把木梯挪到小垫子的位置,结果他又去把归纳好的四角木梯拉出来。在这之前,他先把长木梯移开。
接着,他开始推四角梯,推的过程中,长木梯挡住了,他把长木梯移开。
很快,这边也搭建好了。
放长木梯时,他想让我帮忙,但说的同时,他自己完成了。并且在木梯底下钻出来。
这次,他调整了思路,先爬到木梯上,然后喊我拿垫子。
我再一次语言上提示了一下,我说刚才我看见你自己运上去了,他说我需要你帮忙呀。我说你可以先尝试一下。他又说要是上不去,我就需要你,我痛快答应了。
他开始指挥我,帮他把垫子转过来,并且告诉我,他会小心的。
很快,第一块垫子,放好了。
第二块垫子用同样的方法,在我们俩的合作下,也顺利放上去了。
终于完工了,最后一项再把长木梯和四角梯归位,就可以了。